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实验室检查:血VitE0.7g/L。为鉴别诊断,还应检查()A、甲胎蛋白B、血脂和脂蛋白C、血液和肌肉辅酶Q10D、肌酶谱E、肌肉活检

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实验室检查:血VitE0.7g/L。为鉴别诊断,还应检查()

  • A、甲胎蛋白
  • B、血脂和脂蛋白
  • C、血液和肌肉辅酶Q10
  • D、肌酶谱
  • E、肌肉活检

相关考题:

女性,73岁,因不自主震颤8年而就诊,检查肢体远端震颤明显,肌张力齿轮样增高,肢体活动少,始动困难,面部表情少,瞬目频率少,行走步态不稳,呈紧迫、细碎、拖地状.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良性家族性震颤B.甲状腺功能亢进C.老年性震颤D.阿尔茨海默病E.帕金森病

患者男,65岁,因“早上起床如厕后突然出现左侧后枕部剧烈疼痛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行走步态不稳2h”来诊。最可能的病变部位是()A、大脑半球B、丘脑C、小脑D、枕叶E、脑干

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患者不会出现的临床表现可能有()A、双下肢深感觉缺失B、颅内压增高C、痉挛性截瘫D、周围神经病变E、感觉性共济失调F、双上肢腱反射亢进G、精神症状

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病史和检查未发现获得性共济失调的病因,该患者最可能的遗传模式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性连锁显性遗传D、性连锁隐性遗传E、线粒体遗传

患者女,38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动作不协调3年”来诊。家族史:祖父、父亲、一个伯父及其一个女儿有类似表现,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神经系统查体:慢眼动,水平眼震,构音障碍,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步基宽,摇晃,肌张力增高,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A、血维生素E含量检测B、SCA编码区CAG重复次数检测C、常规突变SCA基因序列分析D、神经病理检查E、诊断性治疗

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下列治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A、口服维生素A100U·kg·d,维生素E14400U/d,维生素K5mg/dB、口服维生素E600~2400mg/d,根据临床表现调整剂量C、口服维生素E600~2400mg/d,根据血清维生素E浓度调整剂量D、口服辅酶Q10300~3000mg/dE、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复合型非选择题]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可选的治疗包括()A、B族维生素B、叶酸C、铁剂D、激素E、神经营养因子F、输血

患者男,65岁,因“早上起床如厕后突然出现左侧后枕部剧烈疼痛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行走步态不稳2h”来诊。为尽快明确诊断,首选的检查是()A、血常规B、凝血功能C、颅脑CTD、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E、腰椎穿刺

患者男,11岁,因“反复发作左手抽动1年”来诊。发作逐渐频繁,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和左侧肢体瘫痪。既往体健,家族史无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A、青少年肌阵挛癫痫B、进行性肌阵挛癫痫C、颞叶癫痫D、Rasmussen综合征E、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部棘波

患者男,11岁,因“反复发作左手抽动1年”来诊。发作逐渐频繁,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和左侧肢体瘫痪。既往体健,家族史无异常。患者进行了有关检查,最可能的检查结果是()A、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B、脑电图呈现全面性癫痫样放电C、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正常D、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外侧裂、额叶进行性萎缩E、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额叶血管畸形

患者女,30岁,因“行走不稳伴持续下背部疼痛3年,写字困难,言语不清,记忆力略减退,睡眠中动作增多1年”来诊。以下对诊断有帮助的有()A、饮酒史B、毒物药物接触史C、生育史D、家族史E、阑尾炎手术史F、外伤史

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为明确诊断,应进行的检查包括()A、血常规、生化检查B、血清叶酸C、血清维生素BD、胃液分析E、脑脊液F、脊髓MRIG、诱发电位

患者女,38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动作不协调3年”来诊。家族史:祖父、父亲、一个伯父及其一个女儿有类似表现,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神经系统查体:慢眼动,水平眼震,构音障碍,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步基宽,摇晃,肌张力增高,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家族中患者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称为()A、个体差异B、表型变异C、遗传异质性D、CAG动态突变E、遗传早现

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可选的治疗包括()A、B族维生素B、叶酸C、铁剂D、激素E、神经营养因子F、输血

多选题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可选的治疗包括()AB族维生素B叶酸C铁剂D激素E神经营养因子F输血

多选题患者女,30岁,因“行走不稳伴持续下背部疼痛3年,写字困难,言语不清,记忆力略减退,睡眠中动作增多1年”来诊。可以排除的诊断有()AAVEDBEA2CSCA2DSCA3ESCA5FSCA6GSCA8H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

单选题患者男,11岁,因“反复发作左手抽动1年”来诊。发作逐渐频繁,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和左侧肢体瘫痪。既往体健,家族史无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A青少年肌阵挛癫痫B进行性肌阵挛癫痫C颞叶癫痫DRasmussen综合征E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部棘波

单选题患者女,38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动作不协调3年”来诊。家族史:祖父、父亲、一个伯父及其一个女儿有类似表现,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神经系统查体:慢眼动,水平眼震,构音障碍,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步基宽,摇晃,肌张力增高,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A血维生素E含量检测BSCA编码区CAG重复次数检测C常规突变SCA基因序列分析D神经病理检查E诊断性治疗

单选题患者男,65岁,因“早上起床如厕后突然出现左侧后枕部剧烈疼痛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行走步态不稳2h”来诊。最可能的病变部位是()A大脑半球B丘脑C小脑D枕叶E脑干

单选题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实验室检查:血VitE0.7g/L。为鉴别诊断,还应检查()A甲胎蛋白B血脂和脂蛋白C血液和肌肉辅酶Q10D肌酶谱E肌肉活检

单选题患者女,38岁,因“行走不稳伴肢体动作不协调3年”来诊。家族史:祖父、父亲、一个伯父及其一个女儿有类似表现,发病年龄逐代提前。神经系统查体:慢眼动,水平眼震,构音障碍,指鼻、跟膝胫试验欠稳准,步态不稳,步基宽,摇晃,肌张力增高,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该家系的遗传模式符合()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性连锁显性遗传D性连锁隐性遗传E线粒体遗传

单选题患者男,72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说话含糊不清1d”来诊。患者近1年来经常出现头晕、右侧肢体无力伴麻木感,一般持续10~20min后症状完全消失,未予重视。无其他病史。分析病史,患者此次发病最有提示意义的危险因素是()A年龄B性别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头晕E右侧肢体无力

多选题患者女,30岁,因“行走不稳伴持续下背部疼痛3年,写字困难,言语不清,记忆力略减退,睡眠中动作增多1年”来诊。从家系中可观察到(提示家族史:外祖父和母亲有走路不稳病史;外祖父47岁发病,69岁死于胃癌;母亲38岁发病,59岁死于肺炎,死前卧床3年。)()A遗传早现B表型变异C遗传异质性D个体差异E动态突变F代间不稳定性

单选题女,73岁,因不自主震颤8年而就诊。检查肢体远端震颤明显,肌张力齿轮样增高,肢体活动少,始动困难.面部表情少,瞬目频率慢,行走步态不稳,呈紧迫、细碎、拖地状。最可能的诊断是()A特发性良性家族性震颤B甲状腺功能亢进C老年性震颤D阿尔茨海默病E帕金森病

单选题患者男,18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和肢体协调困难6年”来诊。家族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同胞3人,长兄走路不稳,于16岁死亡,死因不详,家族中无其他患者。查体:构音障碍,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双下肢振动觉和定位觉障碍,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弓形足。病史和检查未发现获得性共济失调的病因,该患者最可能的遗传模式是()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性连锁显性遗传D性连锁隐性遗传E线粒体遗传

多选题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为明确诊断,应进行的检查包括()A血常规、生化检查B血清叶酸C血清维生素BD胃液分析E脑脊液F脊髓MRIG诱发电位

多选题患者男,47岁,因“进行性行走不稳、踏棉花感1个月”来诊。有胃大部切除术史。查体:双下肢震动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患者不会出现的临床表现可能有()A双下肢深感觉缺失B颅内压增高C痉挛性截瘫D周围神经病变E感觉性共济失调F双上肢腱反射亢进G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