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km水准路线长度的测站数不超过()时,可以认为地面比较平缓,高差闭合差使用平地上要求的允许值。否则,应使用山地的允许值。A、10B、15C、20D、25

当1km水准路线长度的测站数不超过()时,可以认为地面比较平缓,高差闭合差使用平地上要求的允许值。否则,应使用山地的允许值。

  • A、10
  • B、15
  • C、20
  • D、25

相关考题:

在水准测量中,当测站数为偶数时,不必加入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改正,但是当测站数为奇数时,一定在加入零点差改正。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在水准测量中,当测站数为()数时,不必加入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改正,但是当测站数为()数时,一定在加入零点差改正。

水准测量测站校核方法()A变动仪高法B双面尺法C附合水准路线D闭合水准路线E支水准路线

路线水准测量中,高差总和的中误差与测站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规定:当采用S3型水准仪、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时,除要求i角不得超过±20″外,还要求()。A、视线长度不得超过100mB、每个测站的前、后视距差均不得大于3mC、每个测站视距累积差均不得大于10mD、每个测站的观测程序应为后前前后E、每测段都应采用偶数测站

水准测量测站校核方法有变动仪高法和()A、附合水准路线B、闭合水准路线C、支水准路线D、双面尺法

当各测站的观测高差为同精度时,各路线的观测高差的权与()成反比。A、线路长度;B、测站数;C、线路长度的平方;D、测站数的平方。

在水准测量中,当测站数为偶数时,不必加入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改正,但是当测站数为奇数时,一定在加入零点差改正。

在进行水准观测作业时,当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不为偶数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取平均值改正B、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C、增加一个测站数D、减少一个测站数

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的方法错误的是()A、按照各测段路线长度成正比B、按照各测段测站数成正比C、按照各测段测站数平均分配

高差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按()成比例分配。A、高差大小B、测站数C、水准路线长度D、水准点间的距离E、往返测站数总和

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成正比,反其符号进行分配。A、与测站数B、与距离C、与距离或测站数D、与高差的大小

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可按与()成正比例进行改正。A、测站数B、距离C、高差D、高程

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时,可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法进行观测,在测站上应变换仪器高度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大于()A、0.5mmB、1.0mmC、1.5mmD、2.0mm

当每公里水准测量的精度相同时,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与路线长度成反比。

水准路线闭合差调整是对高差进行改正,方法是将高差闭合差按与测站数(或路线长度km数)成()的关系求得高差改正数A、正比例并同号B、反比例并反号C、正比例并反号D、反比例并同号

当水准路线通过宽度为各等级水准测量的标准视线长度两倍以上时,测量应按()水准测量进行。

水准路线闭合差平差的方法应是()。A、反符号按测站数平均分配B、按测段长度比例分配C、反符号按测站数成正比例分配D、反符号按测段长度正比例分配E、最小单位为0.001m

单选题当各测站的观测高差为同精度时,各路线的观测高差的权与()成反比。A线路长度;B测站数;C线路长度的平方;D测站数的平方。

多选题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规定:当采用S3型水准仪、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时,除要求i角不得超过±20″外,还要求()。A视线长度不得超过100mB每个测站的前、后视距差均不得大于3mC每个测站视距累积差均不得大于10mD每个测站的观测程序应为后前前后E每测段都应采用偶数测站

多选题下列()不符合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水准测量的规定。A起算点应不低于三等水准点B起算点间高程传递边的路线长度应大于15kmC每测站观测边长应大于1kmD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传递路线长度,应超过相应等级的水准路线长度E测图等高距大于1m时,传递边路线长度可放宽到50km

单选题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成正比,反其符号进行分配。A与测站数B与距离C与距离或测站数D与高差的大小

多选题水准测量测站校核方法()A变动仪高法B双面尺法C附合水准路线D闭合水准路线E支水准路线

判断题在水准测量中,当测站数为偶数时,不必加入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改正,但是当测站数为奇数时,一定在加入零点差改正。()A对B错

填空题在水准测量中,当测站数为()数时,不必加入一对水准尺的零点差改正,但是当测站数为()数时,一定在加入零点差改正。

多选题水准路线闭合差平差的方法应是()。A反符号按测站数平均分配B按测段长度比例分配C反符号按测站数成正比例分配D反符号按测段长度正比例分配E最小单位为0.001m

多选题高差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按以下原则分配:()。A高差大小B测站数C水准路线长度D水准点间的距离E往返测站数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