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相关考题:

在"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复往拜焉"中,可以代替"焉"的是( )A、之B、于之C、矣D、也

中国古代有“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指的是( )。A.宾客之事B.祭祀之事C.冠婚之事D.军旅之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出自()。 A.《论语·为政》B.《论语·颜渊》C.《礼记·大学》D.《论语·卫灵公》

下列各句中,“之”相当于助词"的"的是()A、今君有区区之薛B、被于宗庙之祟C、沉于国家之事D、齐其闻之矣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哪以下哪部书籍?()A、《大学》B、《论语》C、《孟子》D、《梁惠王》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A、《孝经》B、《论语·阳货》C、《论语·卫灵公》D、《孟子·告子上》

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

“正名”一词出于()A、《论语·卫灵公篇》B、《论语·问篇》C、《论语·子路篇》D、《论语·先进篇》

“先生隔垣见人,何必饮上池之水?”出自()A、黄帝、岐伯之事。B、长桑君、扁鹊之事。C、公乘阳庆、仓公之事。D、涪翁、程高之事。

《论语·卫灵公》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以下践行了孔子这种人生选择的是()A、王位世袭制B、世卿世禄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过犹不及”,这句话出自()A、《论语·泰伯》B、《论语·先进》C、《论语·卫灵公》D、《论语·里仁》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中“笾”和“豆”都是礼器,指礼仪之事

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A、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B、厚者为戮,薄者见疑。C、臣实不才,又谁敢怨?D、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

下列句子,属于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句是()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B、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丘也闻不言之言矣,未之尝言E、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D、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填空题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

单选题在“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复往拜焉”中,可以代替“焉”的是()A之B于之C矣D也

问答题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孟母曰:“真可居吾子矣。” 遂居之。乃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结合材料分析“孟母三迁”包含的哲学原理。

问答题“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问答题翻译: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判断题“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中“笾”和“豆”都是礼器,指礼仪之事A对B错

单选题“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A《孝经》B《论语·阳货》C《论语·卫灵公》D《孟子·告子上》

单选题“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出自哪以下哪部书籍?()A《大学》B《论语》C《孟子》D《梁惠王》

名词解释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单选题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D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单选题“过犹不及”,这句话出自()A《论语·泰伯》B《论语·先进》C《论语·卫灵公》D《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