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至少要大于5米。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至少要大于5米。


相关考题:

声波透射法的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道路沉降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 A、20mB、30mC、40mD、50m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均匀性时,测点数不宜少于30个,测点间距不宜大于0.2~0.4m。()

属于明挖基坑施工特有的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是( )。A.地表沉降B.地下管线沉降C.支撑轴力D.建筑物沉降

对于圆形风罩,至少取5个测点,测点间距不大于200mm。

单洞隧道地表沉降断面布设时,每个断面的测点不少于( )个。A.2B.3C.5D.7

隧道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监控断面的位置应相同,断面埋设和数据测读应满足( )等要求。A.每5~50m设一个断面B.断面布置间距一般不大于2倍开挖洞径或20mC.开挖后24h内埋设测点D.在每个量测断面的隧道拱顶布设1~3个测点,测点横向间距2~3mE.周边收敛每次测读2次数据

单洞隧道地表沉降断面布设时,每个断面的测点不得少于( ))个。A.2B.3C.5D.7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A.1~2mB.2~4mC.1~3mD.2~5m

地表下沉横断面上一般布置( )个测点,两测点的间距为2~5m。A:1-5B:5-7C:7-11D:11-15

某隧道进行监控量测,量测项目包括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该隧道监控量测项目至少应增加( )。A.锚杆轴力B.围岩应力C.周边收敛D.地质与支护状态观察

连拱隧道地表下沉横断面上一般布置( )个测点,两测点的间距为2~5m。A.1-5B.5-7C.7-11D.11-15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A:1~2mB:2~4mC:1~3mD:2~5m

纵断面测量的测点间距应不大于比降断面间距的()。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A、2~5B、3~5C、2~4D、3~4

速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A、沿线路方向间距不大于50米B、一个观测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C、对地质、地形条件变化较大地段一般间距不大于25米,在变化点附近应设置观测断面D、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基准网的测量观测顺序为:()A、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远及近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4测回。B、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近及远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4测回。C、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远及近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3测回。

疏浚工程的纵断面测点间距不应大于()

超声波检测桩身质量时,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地表下沉量测时,测点的布设沿横向应该是隧道中线附近密集,远离隧道中线处稀疏,并至少布置11个测点。

单选题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A2~5B3~5C2~4D3~4

判断题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至少要大于5米。A对B错

填空题疏浚工程的纵断面测点间距不应大于()

多选题超声波法探测混凝土不密实区和空洞的测区应满足下列要求()。A测试区域应大于可疑区域2~3倍B测点间的连线与主钢筋轴线平行C测点间的连线不宜与主钢筋轴线平行D测点间的间距不宜大于100mmE测点间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单选题属于明挖基坑施工特有的监控量测必测项目是()。A地表沉降B地下管线沉降C支撑轴力D建筑物沉降

判断题地表下沉量测时,测点的布设沿横向应该是隧道中线附近密集,远离隧道中线处稀疏,并至少布置11个测点。A对B错

单选题基准网的测量观测顺序为:()A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远及近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4测回。B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近及远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4测回。C先观测所有的CPⅢ点,再由远及近观测所有GRP点,每组GRP点至少要观测3测回,CPⅢ点不应少于3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