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万人。A:4000B:4500C:5000D:5500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万人。
A:4000
B:4500
C:5000
D:5500
B:4500
C:5000
D:5500
参考解析
解析: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关考题:
我国“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 )。A.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B.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劳动力各5000万人C.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D.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E.城镇化率提高到50%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就业人数增加最快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员B.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C.城镇就业人员D.乡村就业人员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为()。A.38.1:27.8:34.1B.39.6:27.2:33.2C.44.8:23.1:31.4D.44.1:27.8:28.1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增加B.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均为持续下降C.从2005年到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回落D.从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增长速度小于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增长速度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2009年末与2005年末相比,我国第二产业人员年均增加()。A.566.4万人B.708万人C.720万人D.900万人
2009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995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170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促进了乡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2005年到200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由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6.0%上升到39.9%,乡村就业人员总量由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33970万人,2009年减少到29708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18084万人,2009年增加到2168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005年为23771万人,2009年增加到26603万人。2009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9789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3553万人。“十一五”时期的前四年,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共吸纳就业4947万人,年均增加超过1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2005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A.6.3%B.12.6%C.8%D.18.1%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概念是由民政部在()中提出的。A、《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安全社区评定办法》B、《中国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C、《安全文化建设纲要》D、《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2月6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共计5000万人以上,()控制在5%以内。A、全国农村登记失业率B、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C、全国实际失业率D、全国自然失业率
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16年,全国()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A、农村新增就业B、城镇新增就业C、海外新增就业D、大学生新增就业
单选题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2016年,全国()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A农村新增就业B城镇新增就业C海外新增就业D大学生新增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