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等跨连续梁在( )荷载布置作用下,bc跨的跨中弯矩最大。A.B.C.D.

图示等跨连续梁在( )荷载布置作用下,bc跨的跨中弯矩最大。

A.
B.
C.
D.

参考解析

解析:本跨布置均布荷载,其他跨隔跨布置均布荷载的情况下,本跨跨中弯矩最大。

相关考题:

求等跨5跨连续梁的第3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活荷载按下列方法布置() A、第 1、3跨布置活荷载B、第 2、4跨布置活荷载C、第 1、 3、5跨布置活荷载D、第 1、2、4跨布置活荷载

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中,若求支座处的最大弯矩,则活荷载的正确布置是()。 A、在该支座的右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B、在该支座的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C、在该支座的左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中,若求某跨跨内最大正弯矩,则其活荷载的正确布置方法是()。 A.应在相邻跨布置活荷载,然后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B.在该跨布置活荷载,同时两侧每隔一跨布置活荷载C.仅在相邻跨布置活荷载D.仅在该跨布置活荷载

五等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跨中出现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 A.1、2、5跨B.1、2、4跨C.1、3、5跨D.2、4跨

五跨等跨连续梁,现求第三跨跨中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跨 A、1B、2C、3D、4E、5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简支梁,()处弯矩最大。A:跨边B:1/4跨C:跨端D:跨中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五跨等跨连续梁,有()等受力特征。A.第三跨跨中剪力为零B.各跨跨中弯矩都为正弯矩C.边跨跨中剪力最大D.梁端支座处梁承受负弯矩E.中间支座处梁承受负弯矩

图示等跨连续梁在下列几种荷载布置作用下,支座c的反力值最大的是( )。A.B.C.D.

图示等跨连续梁在( )荷载布置下,能使a处出现最大正弯矩。A.B.C.D.

图示等跨连续梁在何种荷载布置下,能使a处出现最大正弯矩?( )A.B.C.D.

下图所示等跨连续梁在哪一种荷载布置作用下,BC跨的跨中弯矩最大?( )A.B.C.D.

图示等跨连续梁在哪一种荷载布置作用下,bc跨的跨中弯矩最大?( )A.B.C.D.

图示五跨等跨等截面连续梁,在支座а产生最大弯矩的荷载布置为:( )A.B.C.D.

四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跨中出现最大正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A、1、2、4跨B、1、2、3跨C、1、3跨D、2、3跨

欲求连续梁的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活荷载应按如下布置()。A、本跨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B、本跨不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C、该跨布置,左右跨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D、各跨满布

对于两跨连续梁,()。A、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正弯矩最大B、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负弯矩最大C、活荷载单跨布置时,中间支座处负弯矩最大D、活荷载单跨布置时,另一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多跨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计算,为求得某跨跨中最大负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A、该跨,然后隔跨布置B、该跨及相邻跨C、所有跨D、该跨左右相邻各跨,然后隔跨布置

五等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中出现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A、1、2、5跨B、1、2、4跨C、1、3、5跨D、2、4跨

均布荷载作用下,连续梁弯矩分布特点是( )。A、跨中正弯矩,支座负弯矩B、跨中正弯矩,支座零弯矩C、跨中负弯矩,支座正弯矩D、跨中负弯矩,支座零弯矩

有一五跨连续梁,欲求第三跨跨中最大弯矩,其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为()。A、2、4跨布置活荷载B、1、2、4跨布置活荷载C、1、3、5跨布置活荷载D、1、2、3、4、5跨布置活荷载

单选题求等跨5跨连续梁的第3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活荷载按下列方法布置 ()A第1、3跨布置活荷载B第2、4跨布置活荷载C第1、3、5跨布置活荷载D第1、2、4跨布置活荷载

单选题欲求连续梁的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活荷载应按如下布置()。A本跨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B本跨不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C该跨布置,左右跨布置,后每隔一跨布置D各跨满布

单选题多跨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计算,为求得某跨跨中最大负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A该跨,然后隔跨布置B该跨及相邻跨C所有跨D该跨左右相邻各跨,然后隔跨布置

单选题均布荷载作用下,连续梁弯矩分布特点是()。A跨中正弯矩,支座负弯矩B跨中正弯矩,支座零弯矩C跨中负弯矩,支座正弯矩D跨中负弯矩,支座零弯矩

单选题对于两跨连续梁,()。A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正弯矩最大B活荷载两跨满布时,各跨跨中负弯矩最大C活荷载单跨布置时,中间支座处负弯矩最大D活荷载单跨布置时,另一跨跨中负弯矩最大

单选题五等跨连续梁,为使第三跨中出现最大弯矩,活荷载应布置在()A1、2、5跨B1、2、4跨C1、3、5跨D2、4跨

单选题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活荷载的不利布置中,若求某支座的最大弯矩,活荷载应()。A在该支座的左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B在该支座的右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C在该支座相邻两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D各跨均布置活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