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场地经工程勘察后,证实该场地为饱和均质土层,但土质较软。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建议设计部门采用( )。A.加大基础宽度,同时增加荷载B.加大基础埋深,并设置一层地下室或采用箱基C.施工后,大量抽吸地下水D.采用桩基础

某场地经工程勘察后,证实该场地为饱和均质土层,但土质较软。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建议设计部门采用( )。
A.加大基础宽度,同时增加荷载
B.加大基础埋深,并设置一层地下室或采用箱基
C.施工后,大量抽吸地下水
D.采用桩基础


参考解析

解析:除BD两项外,设计部门还可以采用加大基础宽度,同时减小荷载;大量抽取地下水之后会导致地面沉陷,降低承载力。

相关考题:

某科学馆拟建于极厚的均质粘土层地基上。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浅基础。在审查初步 设计时,发现沉降量超过规范中容许值的8%,建议在施工设计时作适当修改。修改的合理方向是() A.加大基础宽度B.加大基础埋深C.改用桩基D.改用沉井基础

在同一均质土场地有埋深相同的两矩形基础,其基底压应力相同,长宽比相同,但基 础尺寸大小不同,则两基础沉降量的关系是( )。A.大基础和小基础的沉降量相同B.小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大基础的沉降量C.大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小基础的沉降量D.无法判断

同一均质土场地有埋深相同的两矩形基础,其基底压应力相同,长宽比相同,但基尺寸大小不同,则两基础沉降量的关系是()。A大基础和小基础的沉降量相同B小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大基础的沉降量C大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小基础的沉降量D无法判断

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______和______判别。

工程勘察中,土层的剪切波速可用于评价() A、场地条件B、砂土液化C、地基的加固效果D、场地类型

某单层临街商铺,屋顶设置花园,荷载分布不均匀,砌体承重结构,采用墙下条形基础,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基础剖面、土层分布及部分土层参数如题图所示。试问,建筑的场地类别为下列何项?(  )A.Ⅰ类场地B.Ⅱ类场地C.Ⅲ类场地D.Ⅳ类场地

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物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对场地的识别,正确的是( )。Ⅰ.土越软、覆盖层越厚,震害越重Ⅱ.土越软、覆盖层越厚,震害越轻Ⅲ.场地类别为Ⅰ类的,说明土层密实坚硬Ⅳ,场地类别为Ⅰ类的,说明土层密实松软A.Ⅰ、ⅣB.Ⅰ、ⅢC.Ⅱ、ⅣD.Ⅱ、Ⅲ

某土石坝坝址的勘察资料见下表,拟将场地土层开挖15m深度后建造土石坝,问按照《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的规定,该工程场地土类型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A、软弱场地土B、中软场地土C、中硬场地土D、坚硬场地土

黑龙江省某建筑场地为均质土层,其标准冻深为1.5m。当该土层属于下列( )情况时,即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冻胀和液化。A.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5m处,土质为疏松饱和的粉土B.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土质为饱和的密实细砂C.地下水位接近地表,土质为饱和的黏土D.地下水位很深,土质为密实的粉细砂

某场地自0~5m为均质黏性土,Es=7MPa,γ=19 kN/m3,5.0m以下为基岩,场地中有独立基础,底面尺寸为4m×4m,基础埋深为1.0m,基础底面处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的压力为3500kN,如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0.8,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基础最终变形量为( )mm。A.54B.64C.74D.84

某场地为均质黏性土场地,场地中拟建一建筑物,基础底面埋深为2.0m,附加应力分布可简化成如图形式,如果假设施工过程中沉降可完成40%,建筑物建成后还能沉降( )mm。(注:土体为正常固结,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1.1)A 74B 94C 114D 124

某场地为均质黏性土场地,场地中拟建一建筑物,基础底面埋深为2.0m,附加应力分布可简化成如图3-28形式,如果假设施工过程中沉降可完成40%,建筑物建成后还能沉降( )mm。(注:土体为正常固结,沉降计算经验系数为1.1)A. 74 B. 94 C. 114 D. 124

某建筑场地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3.2m,经多年开采地下水后,地下水位下降了22.6m,测得地面沉降量为550mm。该场地土层分布如下:0~7.8m为粉质黏土层,7.8~18.9m为粉土层,18.9~39.6m为粉砂层,以下为基岩。试计算粉砂层的变形模量平均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注:已知γw=10.0kN/m3,粉质黏土和粉土层的沉降量合计为220.8mm,沉降引起的地层厚度变化可忽略不计)(  )。A. 8.7MPaB. 10.0MPaC. 13.5MPaD. 53.1MPa

某淤泥质土场地,淤泥质土层厚度为10m,10m以下为基岩,场地中拟建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基础埋深为2.0m,基础底面附加压力为300kPa,地表下10m处的附加应力为100kPa,地基采用粉体喷搅法处理,搅拌桩桩径为0.5m,桩间距为1.5m,三角形布桩,桩体材料压缩模量为300MPa,桩间土压缩模量为4MPa,该筏形基础的沉降量为( )mm。A. 18 B. 24 C. 30 D. 47

关于地基处理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提高地基承载力B.改善场地条件,提高场地类别C.减小地基变形,减小基础沉降量D.提高地基稳定性,减少不良地质隐患

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A、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B、建筑物质范围内的地质结构及其均定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C、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D、在抗震设防区就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E、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在同一均质土场地有埋深相同的两矩形基础,其基底压应力相同,长宽比相同,但基础尺寸大小不同,则两基础沉降量的关系是()。A、大基础和小基础的沉降量相同B、小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大基础的沉降量C、大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小基础的沉降量D、无法判断

地震灾害调查表明,下列()地段可能加重建筑物的震害。()A、场地覆盖层较厚B、场地土质松软C、土层剪切波速较低D、土层年代较老

某建筑地基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最终沉降量不满足要求。为了最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可采取()。A、扩大桩径B、增加桩长C、提高置换率D、提高水泥掺入量

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面积置换率m=0.2,桩径d=05m,桩长L=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后沉降约20cm,为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cm以内,需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 )选项最有效。A、提高面积置换率mB、提高水泥掺合量C、增加桩径dD、增加桩长L

多选题某场地经工程勘察后,证实该场地为饱和均质土层,但土质较软。为了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量,建议设计部门采用(  )。A加大基础宽度,同时增加荷载B加大基础埋深,并设置一层地下室或采用箱基C施工后,大量抽吸地下水D采用桩基础

单选题某均质砂土场地中采用砂桩处理,等边三角形布桩,砂桩直径为0.5m,桩体承载力为300kPa,场地土层天然孔隙比为0.92,最大孔隙比为0.96,最小孔隙比为0.75,天然地基承载力为120kPa,要求加固后砂土的相对密度不小于0.7,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计算。如场地土层相对密度为0.7时的承载力为16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为()。A160kPaB166kPaC172kPaD180kPa

单选题某建筑地基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方案,经估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最终沉降量不满足要求。为了最有效地减少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可采取()。A扩大桩径B增加桩长C提高置换率D提高水泥掺入量

填空题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和()判别。

单选题在同一均质土场地有埋深相同的两矩形基础,其基底压应力相同,长宽比相同,但基础尺寸大小不同,则两基础沉降量的关系是()。A大基础和小基础的沉降量相同B小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大基础的沉降量C大基础的沉降量大于小基础的沉降量D无法判断

单选题某场地软弱土层厚20m,采用水泥土桩进行地基加固。初步方案为:置换率m取0.2,桩径采用0.5m,桩长10m,水泥掺合量取18%。经计算工后沉降约20cm,为了将工后沉降控制在15vm以内,需初步方案进行修改。问下列哪项措施最为有效?()A提高符合地基置换率B提高水泥掺合量C增加桩径D增加桩长

单选题厚层软黏土地基,初步设计拟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但沉降计算不满足要求,超过了限值。为了有效减少复合地基沉降量,采取哪种措施最为有效?()A增加桩长B扩大桩径C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D提高水泥掺入比

单选题下列情况中,不需要采用桩基础的是()。A场地软土层覆盖很厚B上部荷载很大C建筑不允许出现沉降D场地土质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