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厚度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厚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厚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如水位以上黏性土容重γ=18.5kN/m3,水位以下粉砂饱和容重γsat=20kN/m3,试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分别计算地面下5.0m处和10.0m处地震剪应力比(地震剪应力与有效覆盖压力之比),其值分别为( )。A0.100,0.180B0.125,0.160C0.150,0.140D0.175,0.120

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厚度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厚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厚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如水位以上黏性土容重γ=18.5kN/m3,水位以下粉砂饱和容重γsat=20kN/m3,试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分别计算地面下5.0m处和10.0m处地震剪应力比(地震剪应力与有效覆盖压力之比),其值分别为( )。

A0.100,0.180
B0.125,0.160
C0.150,0.140
D0.175,0.120

参考解析

解析: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第2.2.3条之条文说明计算

地面下5.0m处:
烈度8度,Kn=0.2,ds=5.0m,Cv=0.965
σ0=γudw+γd(ds-dw)=18.5×5+20×(5-5)=92.5kPa
σ0=γudw+γd(ds-dw)=18.5×5+(20-10)×(55)=92.5kPa

地面下10.0m处;
ds=10m,Cv=0.902
σ0=18.5×5+20×(10-5)=192.5kPa
σe=18.5×5+(20-10)×(10-5)=142.5kPa

相关考题:

某公路桥位于砂土场地,基础埋深为2.0m,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为7m,地下水埋深为5.0m,地震烈度为8度,该场地地震液化初步判定结果为(  )。A、不液化土B、不考虑液化影响C、考虑液化影响,需进一步液化判别D、条件不足,无法判别

某公路桥位于砂土场地,基础埋深为2.0m,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为7m,地下水埋深为5.0m,地震烈度为8度,该场地地震液化初步判定结果为( )。A.液化 B.不液化 C.考虑液化影响 D.不考虑液化影响

场地为饱和淤泥质黏性土,厚5.0m,压缩模量ES为2.0MPa,重度为17.0kN/m3,淤泥质黏性土下为良好的地基土,地下水位埋深0.50m。现拟打设塑料排水板至淤泥质黏性土层底,然后分层铺设砂垫层,砂垫层厚度0.80m,重度20kN/m3,采用80kPa大面积真空预压3个月(预压时地下水位不变)。问固结度达85%时的沉降量最接近下列哪一选项?( )A. 15cm B. 20cm C. 25cm D. 10cm

在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场区修建一座桥梁。场区地下水位埋深5m,场地土为:0~ 5m,非液化黏性土;5~15m,松散均匀的粉砂;15m以下为密实中砂。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计算判别深度为5 ~ 15m的粉砂层为液化土层,液化抵抗系数均为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深度5?15m的单桩摩阻力的综合折减系数α应为( )。A. 1/6 B. 1/3 C. 1/2 D. 2/3

按照《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液化判别原理,某位于8度区的场地,地下水位于地面下12m,则8m深度的地震剪应力比接近( )。A.0.01B.0.05C.0.10D.0.12

某建筑物为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0m,基础宽度为2.5m,场地自0~5.0m为硬塑黏性土,5.0~9.0m为液化中砂层,相对密度为0.40,9.0m以下为泥岩,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压力为250kPa,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则砂土层的平均震陷量估算值为( )m。A0.2B0.4C0.6D0.8

在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场区修建一座桥梁,场区地下水位埋深5m,场地土为:0?5m:非液化黏性土 5?15m:松散均匀的粉砂 15m以下为密实中砂,按《公路和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计算,判别深度为5?15m的粉砂层为液化土层,液化抵抗系数均为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深度5?15m的单桩摩阻力的综合折减系数。应为下列哪一个选项?()A. 1/6 B. 1/3 C. 1/2 D. 2/3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下水位埋深为dw=5.0m,土层柱状分布如下表,拟采用天然地基,按照液化初判条件;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db最深不能超过下列()个临界深度时方可不考虑饱和粉砂的液化影响。A.1.0m B.2.0m C.3.0m D.4.0m

某公路工程场地中0~4 m为黏性土,4~15 m为砂土,15 m以下为基岩γ=19 kN/m3,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为4.0 m,该场地中,5.0 m、10.0 m、15.0 m处的地震剪应力比的关系为( )。A 15.5 m处最大,5.0 m处最小B 5.0 m处最大,15.0 m处最小C 10.0 m处最大,15.0 m处最小D 10.0 m处最大,5.0 m处最小

某场地地面下的黏性土层厚5m,其下的粉砂层厚10m。整个粉砂层都可能在地震中发生液化。已知粉砂层的液化抵抗系数Ce=0.7。若果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范围,深入其下的非液化土层中。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 89),由于液化影响,桩侧摩阻力将予以折减。在通过粉砂层的桩长范围内,桩侧摩阻力总的折减系数约等于( )。A 1/6B 1/3C 1/2D 2/3

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列式说明本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土体各点σ0/σe,下述( )是正确的。A.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B.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C.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加D.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一承重墙条形基础埋深2m,基底以下为6m厚粉土层,粉土黏粒含量为9%,其下为 12m厚粉砂层,粉砂层下为较厚的粉质黏土层,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5m,该建筑所在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勘察工作中为判断土及粉砂层密实程度,在现场沿不同深度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其实测N63.5值如图所示,根据提供的标准贯入试验结果中有关数据,请分析该建筑场地地基土层是否液化,若液化,它的液化指数ILE值是多少。下列与分析结果最接近的是( )。A不液化B ILE=7.5C ILE=12.5D ILE=16.0

按上题(34题)条件,如水位以上黏性土重度γ=18.5kN/m3,水位以下粉砂饱和重度γ=20kN/m3,试分别计算地面下5.0m处和10.0m处地震剪应力比(地震剪应力与有效覆盖压力之比),上两项计算结果最接近()。 A.0.100,0.180 B.0.125,0.160 C.0.150,0.140 D.0.175,0.120

在地震烈度为8度的场地修建采用天然地基的住宅楼,设计时需要对埋藏于非液化土层之下的厚层砂土进行液化判别。下列哪个选项的组合条件可初步判别为不考虑液化影响?( )A.上覆非液化土层厚5m,地下水位深度3m,基础埋深2.0mB.上覆非液化土层厚5m,地下水位深度5m,基础埋深1.0mC.上覆非液化土层厚7m,地下水位深度3m,基础埋深1.5mD.上覆非液化土层厚7m,地下水位深度5m,基础埋深1.5m

在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的场区修建一座桥梁。场区地下水位埋深5m,场地土为:0~5m,非液化黏性土;5~15m,松散均匀的粉砂;15m以下为密实中砂。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计算判别深度为5~15m的粉砂层为液化土层,液化抵抗系数均为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深度5~15m的单桩摩阻力的综合折减系数应为(  )。A.1/6B.1/3C.1/2D.2/3

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位3.0m,地表至5m为黏性土,可塑状态,水位以上容重为19kN/m3,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5m以下为砂层,黏粒含量4%,稍密状态,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表4所示,拟采用桩基础,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8度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10)判定砂土的液化性,不液化的点数为(  )。表4A.1B.2C.3D.4

某建筑物基础埋深2.0m,场地中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A、液化土层B、非液化土层C、处于临界状态D、不能判定

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列式说明本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土体各点σ0/σe,下述()是正确的。A、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B、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C、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加D、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单选题某均质粉土场地,土层重度为γ=18kN/m3,fak=110kPa,地下水位5.0m,场地中有一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底面宽度为2.0m,埋深1.5m,荷载为400kN/m,采用矿渣垫层处理地基,垫层厚度为2.0m,垫层材料重度为20kN/m3,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计算以下问题。垫层底面处自重应力为()。A63kPaB70kPaC75kPaD80kPa

单选题某均质粉土场地,土层重度为γ=18kN/m3,fak=110kPa,地下水位5.0m,场地中有一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底面宽度为2.0m,埋深1.5m,荷载为400kN/m,采用矿渣垫层处理地基,垫层厚度为2.0m,垫层材料重度为20kN/m3,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计算以下问题。垫层底面处径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为()。A164kPaB170kPaC173kPaD180kPa

单选题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如水位以上黏性土重度γ=18.5kN/m3,水位以下粉砂饱和重度γ=20kN/m3,试分别计算地面下5.0m处和10.0m处地震剪应力比(地震剪应力与有效覆盖压力之比),上两项计算结果最接近()。A0.100,0.180B0.125,0.160C0.150,0.140D0.175,0.120

单选题拟在8度烈度场地建一桥墩,基础埋深2.0m,场地覆盖土层为20m,地质年代均为Q4,地表下为5.0m的新近沉积非液化黏性土层,其下为15m的松散粉砂,地下水埋深dw=5.0m。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列式说明本场地地表下20m范围土体各点σ0/σe,下述()是正确的。A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B从地面往下二者之比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少C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增加D从地面5m以下二者之比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单选题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阶地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层及亚砂土层组成,亚砂土层黏粒含量为12%,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基础埋深2.0m,地下水位4.0m,地层资料如下:0~6m,亚黏土,IL=0.4;6~8m,亚砂土;8m以下,含砾粗砂土。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1989)有关要求,该场地可初步判定为()场地。()A液化B不液化C需考虑液化影响D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单选题某建筑物基础埋深2.0m,场地中15~17m范围有一层饱和砂土,在16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测得实测锤击数为15击,经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为12,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为15m,0~15m范围土层的平均重度为20kN/m3,则饱和砂土层可判定为()。A液化土层B非液化土层C处于临界状态D不能判定

单选题某均质粉土场地,土层重度为γ=18kN/m3,fak=110kPa,地下水位5.0m,场地中有一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底面宽度为2.0m,埋深1.5m,荷载为400kN/m,采用矿渣垫层处理地基,垫层厚度为2.0m,垫层材料重度为20kN/m3,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计算以下问题。基底平均附加应力为()。A200kPaB203kPaC210kPaD230kPa

单选题某公路工程场地中0~5m为黏性土,硬塑状态,r=19kN/m3,5~10m为砂土,稍密状态,10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位埋深为5.0m,场地位于7度地震烈度区,在8.0m处,地震剪应力比为()。A0.075B0.15C0.20D0.30

单选题某均质粉土场地,土层重度为γ=18kN/m3,fak=110kPa,地下水位5.0m,场地中有一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底面宽度为2.0m,埋深1.5m,荷载为400kN/m,采用矿渣垫层处理地基,垫层厚度为2.0m,垫层材料重度为20kN/m3,试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计算以下问题。垫层底面处附加应力值()。A90.2kPaB94.2kPaC98.2kPaD100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