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称取0.2500克K2Cr2O7,用直接法配成100ml标准溶液,然后加KI,在酸性条件下,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去40.02ml,计算K2Cr2O7标准溶液的量浓度和Na2S2O3的量浓度。(K2Cr2O7式量294.2)
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是用K2Cr2O7直接标定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用K2Cr2O7作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时,要加入过量的KI和HCl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才能加水稀释,在滴定前还要加水稀释。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以K2Cr2O7为基准物标定Na2S2O3滴定液的指示剂为( )。
以K2Cr2O7标定Na2S2O3标准溶液时,滴定前加水稀释时是为了()。A、便于滴定操作B、保持溶液的弱酸性C、防止淀粉凝聚D、防止碘挥发
以K2Cr2O7为基准物,用间接碘量法来标定Na2S2O3溶液时,在用Na2S2O3滴定前,为什么要加大量水稀释?
以K2Cr2O7标准溶液标定Na2S2O3溶液浓度时,采用了何种滴定方式?能否采用K2Cr2O7标准溶液直接滴定Na2S2O3溶液,为什么?
K2Cr2O7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滴定液,其滴定方式是()。
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时,滴定至终点后,若放置一段时间回蓝,则可能是由于()A、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B、空气中的O2氧化I-C、试剂中杂质的干扰D、淀粉指示剂变质
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若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现回蓝现象,这是由于()
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如果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就开始滴定,则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回蓝现现象。
以K2Cr2O7标定Na2S2O3浓度时,是使用间接碘量法,能否采用K2Cr2O7直接滴定Na2S2O3?为什么?
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时,滴定至终点后,若立即回蓝,则可能是由于()A、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B、空气中的O2氧化I-C、试剂中杂质的干扰D、淀粉指示剂变质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Na2S2O3溶液不稳定容易分解,其分解的原因是O2,CO2,嗜硫细菌等的作用B、用K2Cr2O7作基准试剂标定Na2S2O3时,若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现回蓝现象,是因为空气中氧气氧化I-的结果C、直接碘量法不仅可以测定还原性物质,还可以测定氧化性物质D、氧化还原滴定中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用K2Cr2O7为工作基准试剂标定Na2S2O3时,近终点的颜色是()A、无色B、浅黄色C、浅兰色D、稻草黄色
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如果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就开始滴定,则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现()现象。
以K2Cr2O7标定Na2S2O3标准溶液时,滴定前加水稀释时是为了()。A、保持溶液的弱酸性B、防止淀粉凝聚C、防止碘挥发D、降低Cr3+浓度,便于终点观察
填空题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如果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就开始滴定,则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现()现象。
问答题以K2Cr2O7标定Na2S2O3浓度时,是使用间接碘量法,能否采用K2Cr2O7直接滴定Na2S2O3?为什么?
判断题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如果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就开始滴定,则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回蓝现现象。A对B错
多选题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滴定前加水稀释的目的是()。A便于滴定操作B保持溶液的微酸性C减少Cr3+的绿色对终点的影响D防止淀粉凝聚E防止I2的挥发
单选题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时,滴定至终点后,若立即回蓝,则可能是由于()A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B空气中的O2氧化I-C试剂中杂质的干扰D淀粉指示剂变质
单选题用K2Cr2O7标定Na2S2O3时,应选用的指示剂和加入的时间是()。AK2Cr2O7;滴定开始前B淀粉;滴定开始前C淀粉;近终点时D碘化钾;滴定前E碘化钾;近终点时
单选题间接碘量法标定Na2S2O3时,滴定至终点后,若放置一段时间回蓝,则可能是由于()AK2Cr2O7与KI反应未完全B空气中的O2氧化I-C试剂中杂质的干扰D淀粉指示剂变质
单选题用K2Cr2O7作为基准物质标定Na2S2O3溶液的滴定方式是()A直接滴定法B间接滴定法C剩余滴定法D置换滴定法E氧化还原滴定法
单选题用K2Cr2O7为工作基准试剂标定Na2S2O3时,近终点的颜色是()A无色B浅黄色C浅兰色D稻草黄色
单选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Na2S2O3溶液不稳定容易分解,其分解的原因是O2,CO2,嗜硫细菌等的作用B用K2Cr2O7作基准试剂标定Na2S2O3时,若滴定至终点后,立即会出现回蓝现象,是因为空气中氧气氧化I-的结果C直接碘量法不仅可以测定还原性物质,还可以测定氧化性物质D氧化还原滴定中滴定突跃范围的大小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