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埋藏较深的隧道工程,在高应力、脆性岩体中,由于施工爆破扰动原岩,随之有大小不等的片状岩块弹射剥落出来,这种现象称之()。
填空题
埋藏较深的隧道工程,在高应力、脆性岩体中,由于施工爆破扰动原岩,随之有大小不等的片状岩块弹射剥落出来,这种现象称之()。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水利水电工程中,下列关于岩爆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A、 岩体具备高地应力、岩质硬脆、完整性好、无地下水涌段易产生岩爆B、 岩石强度应力比越小,岩爆强度越大C、 深埋隧道比浅埋隧道易产生岩爆D、 最大主应力与岩体主节理面夹角大小和岩爆强度正相关
关于爆破后应达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软弱围岩、中硬岩、硬岩隧道爆破后,炮眼利用率分别为90%、95%、100%B.中硬岩隧道爆破后,围岩稳定,基本无剥落现象C.软弱围岩、中硬岩、硬岩隧道爆破后,距掌子面-倍洞径处的洞内拱顶质点垂直向振动速度应分别小于50mm/s、80mm/s、120mm/sD.硬岩隧道爆破后,石渣块度满足装渣要求;若要求渣堆集中,最大抛距20m,采用深眼爆破的隧道,最大抛距30m
关于爆破后应达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软弱围岩、中硬岩、硬岩隧道爆破后,炮眼利用率分别为90%、95%、100%B:中硬岩隧道爆破后,围岩稳定,基本无剥落现象C:软弱围岩、中硬岩、硬岩隧道爆破后,距掌子面-倍洞径处的洞内拱顶质点垂直向振动速度应分别小于50mm/s、80mm/s、120mm/sD:硬岩隧道爆破后,石渣块度满足装渣要求;若要求渣堆集中,最大抛距20m,采用深眼爆破的隧道,最大抛距30mA选项,中软弱围岩、中硬岩、硬岩隧道爆破后,炮眼利用率应分别达100%、95%、90%以上,因此A选项错误,其他选择均符合要求。
在应力比较高的地区,或埋深很大的隧洞周围岩体内,储存着大量的应变能,当这些潜在的能量具备突然释放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冲击波,隧洞施工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岩块弹射和围岩塌落或剥落现象,称之为岩爆。岩爆现象多发生在如下部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初始应力和洞室断面形状所决定的重分布应力最集中区B.在围岩靠近表面部分有高变异应力及残余应力分布区C.在断层、岩脉附近形成的局部应力增高区D.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软弱岩体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大于坚硬岩体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下列关于原岩应力和围岩应力,正确的是()A、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也存在B、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原岩应力是岩石受到扰动后新的应力状态C、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围岩应力是岩石受到扰动后新的应力状态D、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不存在,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也不存在
单选题关于原岩应力与井巷工程稳定性的关系,观点正确的是( )。A支付荷载就是原岩应力,原岩应力越大,支护荷载越大B围岩条件相同时,原岩应力越大,越不利于井巷工程的稳定C井巷开挖破坏了原岩应力的平衡,所以必须要支护D原岩应力仅在开挖初期对井巷工程的稳定性有影响
单选题岩爆一般发生在高应力地区的坚硬、脆性岩体中,其形成条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中不正确的是()。A近代构造活动使山体内地应力较高,岩体储存着很大的应变能,应变能随着洞室开挖而释放;新鲜完整围岩,裂隙极少或仅有隐裂隙,属坚硬脆性介质,能够储存能量,而其变形特性属于脆性破坏类型,易发生岩爆B岩体干燥,无地下水,并具有足够的上覆岩体厚度,易发生岩爆C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点,易发生岩爆D当围岩的强度应力比小于4时,出现应力超限,易发生岩爆
单选题下列关于原岩应力和围岩应力,正确的是()A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也存在B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原岩应力是岩石受到扰动后新的应力状态C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存在,围岩应力是岩石受到扰动后新的应力状态D原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就不存在,围岩应力在巷道施工前也不存在
单选题在应力比较高的地区,或埋深很大的隧洞周围岩体内,储存着大量的应变能,当这些潜在的能量具备突然释放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冲击波,隧洞施工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岩块弹射和围岩塌落或剥落现象,称之为岩爆。岩爆现象多发生在如下部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初始应力和洞室断面形状所决定的重分布应力最集中区B在围岩靠近表面部分有高变异应力及残余应力分布区C在断层、岩脉附近形成的局部应力增高区D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软弱岩体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大于坚硬岩体发生岩爆的可能性
问答题某水利枢纽工程,2004年5月进行引水隧洞施工开挖时,隧洞处于高地应力区的脆硬完整岩体中,岩体中形成很高的初始应力。由于形成初始应力场的因素错综复杂,承包商在开挖前的实测和试验工作的深度不够,岩体开挖后出现自由边界,切向应力剧增,能量高度集中,岩块产生突发性脆性破裂、飞散崩塌并伴有巨大声响,发生了施工安全事故。试述施工承包商单位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违反国务院第393号令的规定,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