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出现贷方余额130.75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平衡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应为零。那么,这130.75亿美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加入“错误与遗漏”一项?

问答题
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出现贷方余额130.75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平衡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应为零。那么,这130.75亿美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加入“错误与遗漏”一项?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一定原理编制出来的一种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是( )。A.单向记账法B.复式记账法C.增减记账法D.借贷记账法

国际收支平衡表不设误差与遗漏项目也是平衡的。( )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 )。A.经常账户B.资本与金融账户C.储备资产D.净误差与遗漏E.其他

假设不存在统计上的错误和遗漏,该国储备项目变动情况为( )。A.储备增加297亿美元,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贷方余额B.储备增加297亿美元,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借方余额C.储备减少297亿美元,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贷方余额D.储备减少297亿美元,并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反映为借方余额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是( )A.平衡预算B.净出口C.复式记账原理SXB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是( )A.平衡预算B.净出口C.复式记账原理D.国际贸易原理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A:资金与金融账户B:储备资产C:净误差和遗漏D:贸易差额E:经常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有()。A经常账户BGDPC资本与金融账户D储备项目E净误差与遗漏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与IMF《国际收支手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相比,作了调整,其中单独列出的项目是()。A、经常账户B、资本和金融账户C、储备资产D、“净误差与遗漏”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A、经常账户B、资本和金融账户C、储备资产账户D、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方式编制。A、增减记账法B、复式簿记C、平衡法

国际收支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法中的()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A、双讫记账法B、收付记账法C、增减记账法D、借贷记账法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实际核算与编制过程,没有完全按照复式借贷记账法去做,由此导致了平衡表中什么项目的产生?()A、经常项目B、资产项目C、平衡项目D、错误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复式借贷记账法编制,不可能产生国际收支上的差额。()

单一记账货币原则,指所有记账单位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记账货币只能是美元。比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货币是美元,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货币也是美元。()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中,()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A、资本与金融账户B、净误差与遗漏C、经常账户D、总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是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总额相等而人为设置的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A、经常账户B、资本账户C、金融账户D、储备资产E、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不包括()A、经常账户B、会员账户C、储备资产D、净误差与遗漏

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出现贷方余额130.75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平衡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应为零。那么,这130.75亿美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加入“错误与遗漏”一项?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和遗漏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中,()是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A资本与金融账户B净误差与遗漏C经常账户D总差额

单选题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与IMF《国际收支手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相比,作了调整,其中单独列出的项目是()。A经常账户B资本和金融账户C储备资产D“净误差与遗漏”

问答题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出现贷方余额130.75亿美元,而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平衡表中的全部账目净余额应为零。那么,这130.75亿美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加入“错误与遗漏”一项?

单选题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实际核算与编制过程,没有完全按照复式借贷记账法去做,由此导致了平衡表中什么项目的产生?()A经常项目B资产项目C平衡项目D错误与遗漏

单选题国际收支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法中的()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A双讫记账法B收付记账法C增减记账法D借贷记账法

判断题净误差与遗漏是为了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总额相等而人为设置的项目。()A对B错

单选题我国在外直接投资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A经常账户B资本和金融账户C储备资产账户D净误差与遗漏

问答题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和遗漏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