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下游比中、上游河段的水量大,其所能搬运的碎屑颗粒直径也比中、上游河段大。

河流的下游比中、上游河段的水量大,其所能搬运的碎屑颗粒直径也比中、上游河段大。


相关考题:

从河流甲的上游筑坝调水补给河流乙的中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A:河流甲的坝址上游B: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C:河流甲的坝址下游D:河流乙的中、下游

从河流A的上游筑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中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 )。A. 河流A的上游B.河流A的中、下游c. 河流B的中、下游D. 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在河流A的上游筑蓄水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下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 )。A.河流A的上游 B.河流A的中、下游C.河流B的中、上游 D.河流B的下游E.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当搬运能力减弱或物理化学环境改变时,携带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 )。A.上游沉积颗粒粗B.上游沉积颗粒细C.下游沉积颗粒细D.下游沉积颗粒粗E.海洋中沉积的颗粒粗

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的调查范围,除覆盖评价范围外,受纳水体为河流时,在受回水影响的河流段,排放口上游调查范围()。A.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1/4 B.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1/2C.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的3/4 D.与下游调查河段长度相等

河流混合过程段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三段,除了( )。A.充分混合段 B.混合过程段C.排污口上游河段 D.排污口下游河段

水流流向不明显或各河段流向不同的河流,按水流方向确定河流的上、下游有困难时,以通往海口的一端是()为准。A、上游B、下游C、河源D、河口

入海河流的A处,其下游河段的水流受潮水作用发生周期性的顺、逆流向变化,其上游河段受潮水作用,仅有水位周期性的升降变化。A点称为该河流的()。A、感潮界B、潮流界C、潮区界D、滞留点

在河流A的上游筑蓄水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下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A、河流A的上游B、河流A的中、下游C、河流B的中、上游D、河流B的下游E、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从上游往下游河流搬运物的粒度变细,其原因是()A、河流搬运的泥沙逐渐被磨蚀B、河流深度和宽度均增加C、河流搬运物增加D、河流坡度减少

潮汐河流消减断面应布设在靠近入海口处,若入海口在本地区管辖河段以外,则布设在()处。A、本地区河段的下游B、本地区河段的中游C、本地区河段的上游D、其他河段的上游

河流中某河段水位站设置多少是根据河段中()大小确定的A、流速B、比降C、流量D、水位

无压引水式水电站宜于修建在河道(),流量相对较小的()河段。A、比降小,上游B、比降大,下游C、比降大,上游D、比降小,下游

当需要预测()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A、充分混合段B、河流混合过程段C、上游河段D、下游河段

从河流A的上游筑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中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A、河流A的上游B、河流A的中、下游C、河流B的中、下游D、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河流混合过程段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包括()。A、不充分混合段B、充分混合段C、排污口上游河段D、排污口下游河段

假设某一河段长1000m,其下游端河底高程和水面高程分别为1129m、1133m,上游端水面高程为1148m,则此河段河流水面比降为()。A、0.4%B、1.1%C、1.5%D、1.8%

单选题河流中某河段水位站设置多少是根据河段中()大小确定的A流速B比降C流量D水位

多选题在河流A的上游筑蓄水坝跨流域调水补给河流B的下游,其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应包括()。A河流A的上游B河流A的中、下游C河流B的中、上游D河流B的下游E调水线路所穿越地区

多选题河流混合过程段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包括()。A不充分混合段B充分混合段C排污口上游河段D排污口下游河段

单选题假设某一河段长1000m,其下游端河底高程和水面高程分别为1129m、1133m,上游端水面高程为1148m,则此河段河流水面比降为()。A0.4%B1.1%C1.5%D1.8%

单选题水流流向不明显或各河段流向不同的河流,按水流方向确定河流的上、下游有困难时,以通往海口的一端是()为准。A上游B下游C河源D河口

单选题从上游往下游河流搬运物的粒度变细,其原因是()A河流搬运的泥沙逐渐被磨蚀B河流深度和宽度均增加C河流搬运物增加D河流坡度减少

单选题河流的搬运力指的是()。A河流能搬运各种物质总量的能力B河流能搬运各种碎屑物质数量的能力C河流能搬运各种溶解物数量的能力D河流能搬运碎屑物中最大颗粒的能力

单选题潮汐河流消减断面应布设在靠近入海口处,若入海口在本地区管辖河段以外,则布设在()处。A本地区河段的下游B本地区河段的中游C本地区河段的上游D其他河段的上游

判断题河流的下游比中、上游河段的水量大,其所能搬运的碎屑颗粒直径也比中、上游河段大。A对B错

单选题当需要预测()的水质时,应在该段河流中布设若干预测点。A充分混合段B河流混合过程段C上游河段D下游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