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关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一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1)东欧剧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试从多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根据材料回答 32~37 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第 32 题 甲与乙银行之间的抵押合同效力如何?乙银行对该别墅是否享有抵押权?为什么?

根据材料回答 27~31 问题:问题:第 27 题乙、丁间协议的性质是什么?该协议是否生效?

根据材料,回答题齐多夫定的化学结构为查看材料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问题:气血两虚的舌象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问题:治疗鼻塞流涕,应选用(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问题:生痰之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下面是某师范生在模拟教学中讲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内容时制作的一幅课件:问题:(1)该课件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6分)(2)课件制作中设计示意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下列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产生待回答的问题 B.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C.浏览阅读材料 D.设置学习目标E.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杰在课间休息时与同学打闹,小杰被撞在水泥栏杆上,造成粉碎性骨折。 材料2:某中学举行大型集会后,学生经过狭窄楼道时突然哄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残。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提出相关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H A MA 量表的因子数量为(  )。单选A. 2B. 3C. 5D.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请补充表中I、Ⅱ两部分“评价指标”内容。(2)结合上表,说明思想品德课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根据流程图,指出捕捉与利用学生资源要经历哪几个环节?(2)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什么要捕捉与利用学生资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录片段: 问题:结合该市发展的实际,谈谈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李业惠《飞机发展历程》整理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飞机的发展历程。(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飞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6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就是一个以农业文明著称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种土地所有制形式?试分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是否切题的实质,是()和材料是否统一的问题。

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A、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变化阅读的速度C、容忍模糊D、猜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谚语 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下图) 材料五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填空题材料是否切题的实质,是()和材料是否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