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折流板使流体平行管束流动,用的较多。

纵向折流板使流体平行管束流动,用的较多。


相关考题: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A、提高流体速度B、改变流动状态分布C、增大传热面积D、设置折流板E、采用U形管式换热器

换热器内安装折流板可迫使壳程流体按规定的路径尽量减少横穿过管束。

浮头式换热器主要由()组成。A、管束、管箱、浮头、壳体、头盖B、管束、浮头、壳体、头盖C、管束、管箱、浮头、壳体、折流板D、管束、管箱、浮头、头盖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介质在折流板的作用下,介质流动方向()于管束的轴线。

壳程内装置折流板的作用是通过改变流体的流动路线而增加管外传热膜系数。

折流板一般应按()布置,管束两端的折流板尽可能()壳程进、出口接管。

列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下降可能是由于()。A、壳体内不凝汽或冷凝液增多B、壳体介质流动过快C、管束与折流板的结构不合理D、壳体和管束温差过大

当浮头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管子数目一定时,增加()会增大流体在每一个管程内的流速。A、管程B、壳程C、折流板D、管束

防止换热器管子振动的措施,可采用()A、增大折流板上的孔径与管子外径间隙B、增大折流板间隔C、减小管壁厚度和折流板厚度D、在流体入口处前设置缓冲措施防止脉冲

折流板与管束呈垂直安装,称为横向折流板,不属于横向折流板形式的是()。A、U型B、弓型C、扇型D、圆盘-圆环形

弓形折流板中流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A、流体垂直流过管束B、流体水平流过管束C、流体经折流板剩余部分D、流体经折流板的圆缺部分

对横向折流板和纵向折流板的描述正确的是()。A、横向折流板比纵向折流板换热效率好B、横向、纵向折流板都有支撑管束作用C、横向:流体横过管束;纵向:流体平行管束呈D、横向:折流板与管束呈垂直;纵向:折流板与管束呈平行

对于弓形折流板的特性,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死区较小B、结构简单C、流体平行流过管束D、流体只经流板切去的圆缺部分

采用弓形折流板的换热器,流体经折流板圆缺部分而垂直流过管束,流动中死区较小,结构也简单。

提高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流速及湍流程度的是()。A、支撑板B、折流板C、管束D、筋板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和封头等部件组成。

孔板用于测量流量时,必须平行于流体流动方向。

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端盖和管箱四部分组成,其中管束由管子、管板和折流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规定:换热器管束上,焊在折流板或支持板槽内的滑板,在直径方向高出折流板()mm,并与管束成一整体。A、0.5~1B、1~1.5C、1~2

板式塔中两流体的流动总体上应是()。A、逆流B、并流C、错流D、折流

在传热过程中,使载热体用量最少的两流体的流动方向是()A、并流B、逆流C、错流D、折流

下列结构件属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是()。A、管板B、折流板C、导流条D、管束

流体横向冲刷管束的放热系数比纵向冲刷管束的放热系数()。

流体流动时,流线为相互平行直线的流动称为()A、均匀流B、元流C、无压流D、恒定流

单选题为防止进口流体直接冲击管束而造成管子的侵蚀和振动,在壳程进口接管处设置()。A导流筒B防冲挡板C折流板D折流板缺口

单选题下列结构件属于板翅式换热器的是()。A管板B折流板C导流条D管束

单选题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中规定:换热器管束上,焊在折流板或支持板槽内的滑板,在直径方向高出折流板()mm,并与管束成一整体。A0.5~1B1~1.5C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