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高-前视读数=()。A、测点高差B、仪器高C、测尺高D、测点高程

视线高-前视读数=()。

  • A、测点高差
  • B、仪器高
  • C、测尺高
  • D、测点高程

相关考题:

测点高程=视线高程-前视或间视读数。(√河道整治基本知识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8.500m,要测设高程为8.350m的B点,若在A、B两点间,架设仪器后视A点的读数为1.050m,则视线高和前视B点的读数应为()。A、9.400m;1.200mB、9.550m;1.200mC、9.550m;0.900m

已知点的高程+后视读数=仪器的视线高程(简称视线高)。()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测点高程=视线高程-前视或间视读数。()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视线高为后视点高程与( )之和。A.仪器高B.后视读数C.前视读数D.高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准测量是利用仪器提供的水平视线进行量测,比较两点间的高差B.两点的高差等于前视读数减后视读数C.高差法适用于一个测站上有一个后视读数和一个前视读数D.视线高程法适用于一个测站上有一个后视读数和多个前视读数

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测得仪器高为1.603m,被测点所立水准尺上的十字中线读数为1.423m,则被测点对测站点的高差为-0.180m。

测点高程=视线高程-前视或间视读数。

已知后视A点高程为Ha,A尺读数为a,前视点B尺读数为b,其视线高为Ha+a,B点高程等于Ha+a-b。

已知后视A点高程为Ha,A尺读数为a,前视点B尺读数为b,其视线高为Ha+a,B点高程等于Ha+a-b。

已知点的高程+后视读数=仪器的视线高程(简称视线高)。

利用水准仪测放高程点的步骤不包括()。A、丈量斜距B、支设水准仪C、读取后视读数D、计算视线高

已知后视A点高程为 Ha,A尺读数为 a,前视点B尺读数为b ,其视线高为 () ,B点高程等于 () 。

用水准仪测A、B两点高差,后视A点读数a=1.731m,前视B点读数b=1.812m,问A、B两点高差hAB为多少?A、B两点哪点高?

用水准仪测A、B两点高差,后视A点读数a=1.731 m,前视B点读数b=1.812 m,问A、B两点高差hAB为多少?A、B两点哪点高?

计算题:用水准仪测A、B两点高差,后视A点读数a=1.731m,前视B点读数b为1.812m,问A、B两点高差为多少?A、B两点哪点高?

视线高为后视点高程与()之和。A、仪器高B、后视读数C、前视读数D、高差

M点的高程为43.251m,测得后视读数为a=1.000m,前视读数为b=2.283m,则视线高Hi和待测点B的高程分别为()mA、45.534,43.251B、40.968,38.685C、44.251,41.968D、42.251,39.968

在测设已知高程的点时,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不同高程点和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相同高程点。A、视线高法、双镜位法B、视线高法、高差法C、高差法、双面尺法D、高差法、视线高法

单选题视线高-前视读数=()。A测点高差B仪器高C测尺高D测点高程

问答题计算题:用水准仪测A、B两点高差,后视A点读数a=1.731m,前视B点读数b为1.812m,问A、B两点高差为多少?A、B两点哪点高?

判断题测点高程=视线高程-前视或间视读数。A对B错

单选题在测设已知高程的点时,采用()的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不同高程点和安置一次仪器测设若干个相同高程点。A视线高法、双镜位法B视线高法、高差法C高差法、双面尺法D高差法、视线高法

判断题已知点的高程+后视读数=仪器的视线高程(简称视线高)。A对B错

单选题视线高为后视点高程与()之和。A仪器高B后视读数C前视读数D高差

判断题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测得仪器高为1.603m,被测点所立水准尺上的十字中线读数为1.423m,则被测点对测站点的高差为-0.180m。A对B错

判断题已知后视A点高程为Ha,A尺读数为a,前视点B尺读数为b,其视线高为Ha+a,B点高程等于Ha+a-b。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