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文八上文言文知识点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马:“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沿溯阻绝 绝:_____

(2)或王命急宣 或: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断。(2)有时。


给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之《三峡》篇标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诉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正确答案: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溽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正确答案:
自非亭午夜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 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

班级人数

40 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阅读文言文要注重积累、感悟的角度,谈谈你对三峡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 字。(20 分)


答案: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在谈三峡教学认识的时候应始终把握从阅读文言文要注意积累、感悟的角度进行展开。因此,在谈教学认识的过程中应把握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解读,并注重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注重朗读在语文学科中的感悟作用,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 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

班级人数

40 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 分)


答案:
解析: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次,明确教学目标书写的四个方面: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②行为条件,如时间、场所等;③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评的;④表现程度及质量效果。最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①学科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目标要求;②教材文本,即该篇课文在这册教材中或这单元中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③学生情况,即所学习对象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理应达到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具体兴趣、认知情况,等等。


中考语文:语文八上文言文知识点训练(附答案)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3篇 三 峡北魏郦道元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月。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春冬之时,则素湍(tun)绿潭,回清倒影,绝(y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肃杀,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思维导图】【中心概括】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作者采取先大后小、先总后分的写法,按照季节划分层次,起止分明,各具特色。(2)善于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描写生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3)用笔富于变化。文中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各种笔法相得益彰。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句归纳1.通假字略无阙处_同_,意思:。2.古今异义(1)虽乘奔御风古义:_【F】今义:虽然(2)良多趣味古义:_今义:良好;善良3.词类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原意为:奔跑,句中意为:_。(2)形容词用作名词回清倒影原意为:清澈,句中意为:_。(3)名词用作动词每至晴初霜旦原意为:空气中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的白色结晶,句中意为:_。4.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 _自非亭午夜分 _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_【F】陛下亦宜自谋(出师表)_【F】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_【F】沿溯阻绝 _绝多生怪柏_哀转久绝_【F】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_【F】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_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_【F】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_【F】5.重点实词(1)隐天蔽日隐:_【F】(2)自非亭午夜分 亭:_ 夜分:_(3)不见曦月 曦:_(4)至于夏水襄陵襄:_ 陵:_(5)沿溯阻绝沿:_ 溯:_(6)其间千二百里 间:_【F】(7)虽乘奔御风 御:_【F】(8)不以疾也 疾:_(9)则素湍绿潭 湍:_(10)回清倒影回清:_(11)绝多生怪柏 绝:_(12)清荣峻茂 荣:_(13)林寒涧肃 肃:_(14)属引凄异 属:_ 引:_ 凄异:_(15)空谷传响 响:_6.重点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文意理解与探究1.第1段写出了山_ _的特点;第2段写出了水_ _的特点。2.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4.(统编课后习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金题演练(作者相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脐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注释】践脐此境:亲自踏上这片土地。 【乙】三峡全文。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至峡口百许里()(2)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3)不见曦月()(4)属引凄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两岸高山重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其石彩色 其乡人曰C.悉以临惧相戒以残年余力D.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春冬之时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犹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甲】文描写的是西陵峡的景象,【乙】文则描写的是三峡的全貌。比较两段文字,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2分)统编教材文言文时间词集锦1.今:现在2.今日:今天3.穷冬:深冬,隆冬4.朝:早晨5.旦日:第二天6.明日:次日,第二天7.暮:晚上8.时时:常常,不时9.期年:满一年10.秋:时候11.昔日:当年12.尔来:自那时以来13.夙夜:早晚,日日夜夜14.夕:晚上15.四时:四季16.更定:晚上八时左右17.初:起初当初18.数日:几天19.寻:随即,不久20.俶尔:忽然21.秋日:秋天22.亭午:正午23.夜分:半夜24.旦:早晨25.昼:白天26.昏:黄昏27.明年:第二年28.寒暑:冬夏29.已而:不久30.及:到,等到的时候31.今者:如今,现在32.尝:曾经33.俄而:不久,一会儿34.少时:一会儿35.久之:时间长了36.顷刻:一会儿第14篇 答谢中书书(2011课标)南朝齐梁陶弘景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教参段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第1层:感慨发端,以“共谈”概说从古至今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第2层: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第3层:以赞美和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中心概括】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作者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再具体描写山川之美,融情于景,表达了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发出慨叹,总结全文,首尾呼应。(2)意境优美。作者笔下的山水相映成趣,色彩配合绚丽动人,晨昏变化生动丰富,动静结合,使人心旷神怡。(3)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金题演练一、重点字词句归纳1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_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_今义:坍塌;衰败;萎靡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五色交辉原意为:光辉,句中意为:_。(2)形容词用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原意为:奇特,句中意为:_。【F】3一词多义夕日欲颓 _实是欲界之仙都 _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_【F】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_4重点实词(1)山川之美


郦道元《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二、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嗽飞漱清荣峻茂
三、阅读下列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单元介绍
本单元选入的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古诗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文言文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的角度谈谈你对《三峡》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1、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感受文言文韵律优美的特点。其次,注重积累。积累如“阙”等通假字,“虽”“奔”等重点文言词汇。最后,涵泳品味,感悟这篇短文富有的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泳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做扩展联想,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但其中所表现表现的情感与内涵,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以此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解释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词句;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品味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的方法,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开联想,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体会作品意境,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2)文言文教学理解文意是基础,学生要理解文意,必须对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有所理解、掌握,《三峡》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年级的学生对文言词汇、句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所以在这里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升级,将“正确解释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词句;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品味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作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
(3)文言文教学应当突出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理解感情上的作用,郦道元的文笔也像三峡那样美得多姿多彩: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深度对话加以揣摩、学习、体会。因此,我将“学会用诵读体验法、词句推敲法欣赏文章,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于景的方法。提高古文鉴赏能力”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4)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审美意境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峡》所在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包含了作者对三峡深深的赞美,所以我将“展开联想,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体会作品意境,在反复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三峡》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以学为主”,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模拟体验等。
2.“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过程:
(多媒体出示三峡风光图片)
一、趣味导入
导入语{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郦,“美丽”的“丽”加右耳,名字叫“道元”。你可不要惊讶啊,“我”可是从遥远的北魏穿越而来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啊。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我的一篇山水记(板书课题),一起重游三峡,一起去领略1500年前三峡的美丽风光。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的重游任务吧。
二、明确目标:(PPT展示)
过渡: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我”的文章,由于时间久远,有一些字词的读音古今有一些变化,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哪位同学愿意通过朗读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文章(一生读,一生评)
三、解读文本
1.个别范读正字音
2.听读齐读明节奏
3.边读边议通文意
4.精读细读赏美景
过渡:峡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既是写峡,那必然会写到山和水。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请男生大声地齐读一二段,女生美美地齐读三、四段。(配乐)
其实,我们可以类比一下:我们说人有性格,其实“山水如人”,山水也有性格。那么,一、二段的山水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引导:好,大家齐读一、二段,读出山的雄壮,水的奔放(生齐读)。
指导:凶险迅疾的水流应该读出那种激烈的感觉。第一部分写静态的山,就可以读得平缓。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春冬景色的特点。
预设:俊逸、秀丽、清幽个别读:读出感叹“良多趣味”
引导:那么,最后一段写了深秋时降霜的早晨,这一段的描写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预设:凄凉、凄婉
小结:你不觉得“我”老郦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奇男子吗他既有山的雄奇,又有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清悠与俊逸,秋日的凄婉与忧伤,这一切,构成了它丰满而多姿多态的诗意性格。(板书:诗意美)
5.品读悟读析手法
引导: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也曾到过三峡,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遗不得,道元作文在上头。”余秋雨在他的《三峡》一文中这样写道:“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那么,郦道元《三峡》中的这几句话到底好在哪里,竟让余秋雨如此喟叹(点拨: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由交流:“写得好,用了手法.写出了。”
预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对比夸张……
小结:如果说音乐家是用声音来表现美,摄影家是用画面来表现美,我们语文则是用语言来表现美的。你看,“我”郦道元仅仅用了155字,不但把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表现得如此精准,其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也非同凡响。“我”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应该当之无愧吧!
四、尝试背诵
引导: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雄奇的山峦,流动的江河,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下面,让我们循序渐进地试背全文,进一步感受三峡的诗意美和作者的文笔美。
结语:和同学们在一起很快乐,不过,“我”还得穿越回去,回到“我”的北魏去,同学们如果想念“我”的话,不妨拿起“我”的文章,多读多背,那就是对“我”莫大的安慰了。再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 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

班级人数

40 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答案:
解析:
教学方案就是一堂课简要的几个教学环节,一般由四五个环节组成,即导入、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整体感悟、拓展迁移。一般书写方案只要各步骤清晰、问题明确、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文本特点就可以。


《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非亭午(正午)不见曦(太阳),自非夜分(半夜)不见月”。


正确答案:正确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正确答案:两岸连山


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亭午”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亭午:正中午。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正确答案: 亭午:正中午。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正确答案: 亭午:正中午。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正确答案: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考题 判断题《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非亭午(正午)不见曦(太阳),自非夜分(半夜)不见月”。A对B错正确答案: 对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正确答案: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考题 判断题《巫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自非亭午(正午)不见曦(太阳),自非夜分(半夜)不见月”。A对B错正确答案: 错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正确答案: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考题 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正确答案:亭午:正中午。

考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郦道元《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单元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课文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课文导语三峡风光,关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课后练习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色。3.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比较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回答课后练习中的第3题。2.根据上述材料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 1.《三峡》和《早发白帝城》都描写了三峡风光,《三峡》是游记散文,而《早发白帝城》是诗歌,但它们在内容上是对应的,如:《三峡》的第2段与这首诗的1、2、4句相印证,都表现了三峡水流速度极快;《三峡》的第4段与诗的第3句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三峡》的第1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2)本文是一篇经典课文,脉络清晰,引人人胜,文章中的语言很有特色。所以将“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3)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使学生简单了解三峡知识。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学生试读,其他学生帮助正音。2.选一名学生,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学生帮助纠正。3.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学生试读,教师和同学一起将关键句划出节奏。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教会学生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试说句子。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试说句子。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侧重写水)2.写山和写水有特定的顺序吗?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说一说各自家乡某一景致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考题 问答题自非亭午夜分,略无阙处。“亭午”在句中是什么意思?正确答案: 亭午:正中午。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