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喷煤调节正确的是()A、调节幅度一般为0.5-1t/h,最大不超过2t/hB、炉况不顺时要适当减少喷煤量C、理论燃烧温度一般不低于2000℃D、热滞后时间一般为3-4h,挥发分越高,热滞后时间越长

下列喷煤调节正确的是()

  • A、调节幅度一般为0.5-1t/h,最大不超过2t/h
  • B、炉况不顺时要适当减少喷煤量
  • C、理论燃烧温度一般不低于2000℃
  • D、热滞后时间一般为3-4h,挥发分越高,热滞后时间越长

相关考题:

煤粉的热滞后时间一般为冶炼周期的60~70%。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为了防止煤的自燃,关于煤在储煤槽内贮存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烟煤不超过2天B.喷吹罐停喷煤粉时,无充氮保护措施,无烟煤粉储存时间应不超过12 hC.喷吹罐停喷煤粉时,有充氮保护措施且罐内温度低于70℃,无烟煤粉储存时间应不超过24 hD.喷吹罐停喷煤粉时,有充氮保护措施且罐内温度低于70℃,烟煤粉储存时间应不超过12 h

提高风口理论燃烧温度,有利于补偿喷吹煤粉热分解带来的温度变化。

改变喷煤量直接影响炉缸热制度变化,喷煤热滞后时间一般为()小时。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

煤粉的热滞后时间一般为冶炼周期的60~70%。

喷煤的高炉调剂炉况的一般顺序为()。A、煤量—风温—风量—装料制度—负荷—加净焦B、风温—煤量—装料制度—风量—负荷—加净焦C、风量—风温—煤量—装料制度—负荷—加净焦

高炉喷煤热滞后时间一般3-4小时,煤的挥发份越高,热滞后时间越短。

高炉喷吹煤粉有热滞留后现象,煤中含有()越多,在风口分解耗热越多,则热滞后时间越长。

喷煤热滞后时间一般为()小时。

喷煤存在“热滞后”性,一般开始作用的时间滞后()小时。A、8-10B、6-8C、4-6D、2-4

喷吹燃料中H2含量越多,则热滞后时间越长,是因为H2含量越多在风口前分解消耗热越多。

什么叫喷煤的“热滞后”性?

煤粉炉内喷钙脱硫是指在常规燃烧方式下向煤中混入脱硫剂(一般为石灰石),在锅炉燃烧系统中起到固硫作用。

下列哪项措施有利于提高高炉理论燃烧温度?()A、增加富氧率B、提高喷煤量C、提高鼓风湿度D、提高喷吹煤挥发份

一般富氧1.0%,可提高理论燃烧温度35°~45°,增加喷煤率5.0%。

喷煤的热滞后时间

高炉喷煤有热滞后现象,热滞后时间一般为3~4小时,所以用煤量调节炉温没有风温或湿分来得快,必须准确判断,及时动手,且煤的挥发份越高,热滞后时间越()。

炉温向凉用喷煤量调剂炉温,其结果表现于()。A、增加喷煤量使料速减缓B、使吨铁综合燃料比增加,炉温变热C、减少煤量以提高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

一般风温每提高100℃,使理论燃烧温度升高(),喷吹煤粉每增加10kg/t,理论燃烧温度降低()。

喷吹燃料的热滞后时间一般为()小时。

喷吹粒煤与喷吹粉煤相比,()。A、制粉成本降低B、有利煤的燃烧C、有利炉况顺行

喷煤的“热滞后”性

()限制喷煤量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A、炉缸热状态B、煤粉粒度C、流体力学D、煤粉燃烧速率

喷煤热滞后

炉况调节的三大手段是()A、上部调节,喷煤调节,负荷调节B、上部调节,风温调节,负荷调节C、上部调节,风量调节,负荷调节D、上部调节,下部调节,负荷调节

一般随喷煤量增加,煤粉的燃烧率()。

有计划扩大喷煤量时,应注意控制理论燃烧温度,一般不低于2000℃,如低于2000℃则应()以维持需要的理论燃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