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样长度范围内,被测轮廓线上各至基准线的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记为()。A、RaB、RzC、RyD、Sm

在取样长度范围内,被测轮廓线上各至基准线的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记为()。

  • A、Ra
  • B、Rz
  • C、Ry
  • D、Sm

相关考题:

评定参数()更能充分反应被测表面的实际情况。 A、轮廓的最大高度B、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C、轮廓算术平均偏差D、轮廓的支承长度率

被测要素为轮廓要素时,指引线应该标注在该要素的轮廓线上,并明显的与尺寸线() ;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是指在()内,被测轮廓上各点到轮廓()的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轮廓最大的高度Ry表示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轮廓最大高度是指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线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测定半刚性基层透层油渗透深度时,计算单个芯样渗透深度,要去掉3个最小值,计算其他5点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 )。A.应量测8个点估读至0.5mm,去掉3个最小值,计算其他5点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B.应量测6个点估读至0.5mm,去掉2个最小值,计算其他4点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C.应量测4个点估读至0.5mm,计算其算术平均值D.应量测8个点估读至0.5mm,去掉3个最大值,计算其他5点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

在基准线测量中,量距精度是以两测回的()与距离之比表示。A、平均值B、最大值C、最小值D、差数

用于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称为()。A、基准线B、评定长度C、取样长度D、轮廓的最小二乘中线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是指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也就是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表面轮廓上各点到轮廓中线距离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在取样长度范围内,一般不少于()个以上的轮廓峰和轮廓谷。A、2B、3C、4D、5

表面粗糙度: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偏距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是()。A、RzB、RyC、RaD、Rm

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最大轮廓峰顶至基准线的距离为10μm,最大谷低至基准线的距离为6μm,则轮廓的最大高度值Ry为()。A、4μmB、1.0μmC、16μmD、6μm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丈量了5次,各次丈量的长度分别为:139.413、139.435、139.420、139.428m、139.444。试求:(1)距离的算术平均值;(2)观测值的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

在一个取样长度内纵坐标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是()A、轮廓最大高度B、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C、轮廓单元平均宽度D、轮廓支承长度率

用以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称为().A、基本长度B、评定长度C、取样长度D、轮廓长度

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轮廓上各点至轮廓中线偏移距离绝对值的平均值称为()。A、轮廓最大高度B、轮廓算术平均偏差C、微观不平度D、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在取样长度内,10个最大的轮廓峰高和()最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A、5个B、10个C、15个D、20个

围观不平度十点高度是指在取样长度1内5个最大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5个最大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轮廓算术平均值偏差是指在取样长度1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测量了五次,各次长度分别为:121.314m,121.330m,121.320m,121.327m,121.335m。试求: (1)该距离算术平均值; (2)距离观测值的中误差; (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4)距离的相对误差。

填空题被测要素为轮廓要素时,指引线应该标注在该要素的轮廓线上,并明显的与尺寸线()

问答题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丈量了5次,各次丈量的长度分别为:139.413、139.435、139.420、139.428m、139.444。试求:(1)距离的算术平均值;(2)观测值的中误差;(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

填空题最小二乘中线是一条()线,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线上各点到此线距离的()

单选题在线路复测中,当复测成果与定测成果的不符值在规范规定的限差范围内时,应采用( )。A复测成果B定测成果C复测成果与定测成果的算术平均值D复测成果与定测成果的均方根平均值

单选题在一个取样长度内纵坐标Z(x)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是()A轮廓最大高度B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C轮廓单元平均宽度D轮廓支承长度率

单选题图样上的锥度符号应配置在()。A基准线上B图形的轮廓线上C中心对称线上D尺寸线上

单选题评定参数()更能充分反应被测表面的实际情况。A轮廓的最大高度B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C轮廓算术平均偏差D轮廓的支承长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