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盐主要排除溶液中的Na2CO3,NaSO4的存在,不影响氧化铝的生产。

排盐主要排除溶液中的Na2CO3,NaSO4的存在,不影响氧化铝的生产。


相关考题:

工业养护率生产工艺主要用碱法,碱法生产氧化铝按照生产过程的特点,又分为拜耳法、烧结法、拜耳一烧结联合法(包括并联、串联、混联)。生产过程中,使用苛性碱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条件下溶出铝土矿,氧化铝被溶出制得铝酸钠溶液,铝酸钠溶液净化后经过降温、添加晶种、搅拌分解析出的氢氧化铝,经分离、洗涤、焙烧后得到氧化铝。上述方法属于碱法生产中的( )。A.拜耳法B.烧结法C.串联法D.并联法

不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有( )。A.溶液的离子强度B.溶液中有配位体存在C.待测离子浓度D.溶液中存在沉淀剂

关于Na2CO3的水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a2CO3水解,溶液显碱性B、加热溶液使Na2CO3水解度增大C、Na2CO3的一级水解比二级水解程度大D、Na2CO3水解溶液显碱性,是因为NaOH是强碱

在同一水溶液中,NaOH、Na2CO3、NaHCO3能否同时存在?三种物质相互转变的条件与溶液pH的关系如何?

牙釉质的无机盐主要存在形式是()A、Ca(OH)2B、NaClC、Caio(PO4)6(OH)2D、Mg3(PO4)2E、Na2CO3

排盐苛化的两个机理是()A、Na2CO3的溶解度随苛性碱浓度升高而下降B、Na2CO3浓度越高,其粘度越大C、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Na2CO3溶液的沸点随浓度升高而升高。

氧化铝生产中Na2CO3的主要来源是液体碱中含有的成分。

Na2CO3浓度对溶出率的影响()。A、Na2CO3浓度过高,会增加二次反应损失,造成溶出率的降低B、会造成拜耳法系统的结疤,增加排盐负担C、溶液中存在一定浓度的Na2CO3,会发生苛化反应,,是Ca(OH)转为Na2CO3,抑制了水化石榴石的生成,从而减少AL2O3的损失D、溶液中的碳酸钠还能起到抑制赤泥膨胀、改善赤泥沉降性能的作用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溶液中的Na2OK包括()。A、与氧化铝反应生成铝酸钠的Na2OKB、NaOH形态存在的Na2OKC、Na2CO3的Na2OKD、Na2SO4的Na2OK

排盐主要排除生产系统中的()。A、Na2CO3B、Na2SO4C、NaClD、NaAl(OH)4

氧化铝生产流程中多余的水分主要是通过蒸发的手段来排除

影响铝酸钠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A、溶液苛性比值、温度、氧化铝浓度B、溶液苛性比值、温度、搅拌C、温度、氧化铝浓度、溶液中杂质

晶种比(或晶种系数)表示()。A、晶种重量与溶液中氧化铝重量的比值;B、晶种中氧化铝含量与溶液中氧化铝含的比值。

在氧化铝生产过程铝酸钠溶液的αk值越高,则溶液越稳定。

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某Na2CO3溶液的浓度,若配制Na2CO3溶液时,所称取的Na2CO3中分别含有①NaOH;②NaCl;③NaHCO3;④K2CO3杂质时,所测结果偏低的是()。A、①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

排盐过程就是在高温下将母液蒸发到Na2CO3和Na2SO4的过饱和状态,然后再降低温度,使其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经过液固分离将其排出生产流程。

下面选项中能够降低蒸发汽耗的有()A、及时合理排除不凝性气体B、合理安排酸洗,清除结疤C、降低真空度D、排盐苛化降低杂质含量,从而降低溶液沸点,提高蒸发产能

排盐苛化的机理是()。A、排除系统中多余的Na2CO3B、Na2CO3的溶解度随NaOH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D、排除系统中多余的腐植酸。

排盐苛化过程中,盐溶液浓度越高,苛化率愈高。

质量分数为3.00%Na2CO3溶液的密度为1.03g·mL-1,配制此溶液200mL需用Na2CO3·10H2O()g;该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碳酸钠与水可以形成三种含水盐:Na2CO3·H2O(s)、Na2CO3·7H2O(s)和Na2CO3·10H2O(s)。在常压下,Na2CO3(s)与Na2CO3溶液及一种Na2CO3含水盐(s)三相平衡,则该含水盐含有()个水分子。

铜盐回滴法测定氧化铝加入EDTA标中溶液后,为什么要先加热后加缓冲溶液?

在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添加剂有哪些?

碳酸钠与水可组成下列几种水合物: Na2CO3•H2O, Na2CO3•7H2O, Na2CO3•10H2O。 问在101kPa下,与Na2CO3的水溶液和冰共存的含水盐最多可以有几种?()A、没有B、1种C、2种D、3种

市售的NaOH中为什么常含有Na2CO3杂质,如何配制不含Na2CO3杂质的NaOH稀溶液?

问答题简述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生产金属铝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电极反应。

问答题铜盐回滴法测定氧化铝加入EDTA标中溶液后,为什么要先加热后加缓冲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