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转化床层温度达到()℃时,才能开始配氢还原。A、350B、450C、550D、650

当转化床层温度达到()℃时,才能开始配氢还原。

  • A、350
  • B、450
  • C、550
  • D、650

相关考题:

硫磺回收操作过程中配风比过大,燃烧炉膛温度(),转化器床层温升()。

低变反应器在转化炉停配氢配汽之前,如果床层最低温度(),必须切出放空置换。 A、降到水蒸汽露点温度时B、在130℃时C、在水蒸汽露点温度以下后D、降到水蒸汽露点温度以上20℃时

对转化催化剂还原而言,还原的起始时间是,()计算较为合理。 A、从配入氢气开始B、达到一定的氢浓度C、达到一定的还原温度D、达到一定的氢浓度和一定的温度

E-A-B-003374低变催化剂还原时,应在()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以防止超温烧结。 A、低空速B、低氢浓度C、低床层温度D、高床层温度

低变催化剂还原时,低变()温度达到180℃左右,才开始配氢气还原,以防氢气累积超温。 A、入口B、出口C、床层各点D、床层热点

与转化炉配氢配汽有关的条件是()。 A、转化炉炉膛温度的高低B、转化炉介质入口温度的高低C、转化炉介质出口温度的高低D、中变反应器床层温度的高低

当使用氢气作为转化催化剂的还原剂时,还原是否结束,主要是以还原时所经历的(),进行综合判断。 A、压力B、温度C、时间D、水氢比

装置检修时,反应器壁温度和催化剂床层温度必须都低于()℃,才能开始降压。若反应器不检修时,催化剂床层温度低于120℃即可降压。A、100B、150C、200D、20

低变催化剂在反应器床层源度过低时开始配氢,会使还原过程发生()的影响。A、反应速度慢B、氢气积累C、催化剂还原不彻底D、还原历时过长

对于冷氢的使用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使用冷氢时应注意前部床层温度,冷氢是循环氢的一部分,冷氢用量高就减少了前部氢油比B、在打冷氢较大时应首先降低炉出口温度C、只要加氢床层温度有变化就用冷氢来调节D、加氢床层温度变化不大时一般用炉出口温度调节,冷氢不宜频繁使用

若加氢的床层温度急升难以控制时可大量打入冷氢,控制床层温度不超过400度。

关于反应注水中断事故的处理,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降低反应床层温度,来维持转化率稳定B、提高反应床层温度,来维持转化率稳定C、关闭废氢排放,维持系统氢分压D、分馏调整操作,维持产品合格

高变催化剂一般是在()进行还原。A、转化催化剂还原前B、转化催化剂还原后C、转化配氢配汽后D、转化进料后

低变催化剂还原时,应在()的工艺条件下进行,以防止超温烧结A、低空速B、低氢浓度C、低床层温度D、高床层温度

当转化负荷降低时,应适当降低床层三米点温度

以下就液体径向分布不均对反应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当径向局部液流量过大,则该处空速偏大,转化率偏高,床层温度偏高。B、当径向局部液流量过大,则该处空速偏小,转化率偏高,床层温度偏高。C、当径向局部液流量过大,则该处空速偏大,转化率偏低,床层温度偏低。D、当径向局部液流量过大,则该处空速偏小,转化率偏低,床层温度偏低。

加氢催化剂干燥结束后,当反应器床层最高点温度低于导致催化剂氢气还原的最低温度后,才能将氢气引进系统。

催化剂干燥结束后,在氮气循环降温阶段,必须将床层的最高点温度降至()以下,才能引进氢气置换引氢进装置时,以防止催化剂还原。

当反应注水中断后,应及时()A、降低反应床层温度,来维持转化率稳定B、增加废氢排放,维持系统氢分压C、关闭废氢排放,维持系统氢分压D、分馏无需调整操作

催化剂还原时,反应床层不耗氢,系统不需要补入新氢。

碳二加氢反应器配氢时要注意床层温度,防止发生飞温。

转化催化剂的还原条件:压力不大于()MPa,H2浓度()%以上,H2O/H2分子比为(),床层入口温度()℃,床层出口温度()℃。

当转化、中变床层的温度都在水蒸气的()温度以上时,打开蒸汽出装置界区阀,引管网蒸汽入装置。

转化床层温度小于水解温度时,催化剂会()。

下面关于催化剂预硫化的说法正确的有()。A、为防止催化剂发生氢还原,引氢进装置时床层最高点温度应低于150℃B、硫化反应是吸热反应C、硫化温度大于230℃后,循环氢中硫化氢含量大于1%(VOL)时,适当减少硫化剂注入量D、在H2S未穿透催化剂床层前,床层最高点温度不应超过230℃

要满足()、脱硫系统合并转化循环、原料质量合格、脱硫反应器床层温度达到300℃以上等条件后,脱硫才能投料生产。A、原料配氢最不火于标准要求B、加氢催化剂硫化结束C、原料预热炉出口温度300℃以上D、转化炉出口温度800℃以上

转化配氢时,转化床层温度应该达到()。A、600℃B、560℃C、700℃D、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