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支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问答题
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支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我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提供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契机B、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更深层次融入经济全球化C、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D、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宏伟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长迅猛,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增速相对放缓,以每年的流动金额来看,目前表现出的特征是()。 A、流入和流出金额都很大,流入金额明显超过流出金额B、流入和流出金额都很大,流出金额明显超过流入金额C、流入金额很大,流出金额很少D、流入金额和流出金额仍然都很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Ⅰ.2008年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每个月的合同外资均超过了实际外资Ⅱ.2008年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中合同外资同比增幅超过实际外资的月份有4个Ⅲ.2008年浙江省美、日、韩三国直接投资中的合同外资占比为8.3%Ⅳ.2008年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同比减少了,但平均每个项目占有的合同外资却增加了A.Ⅰ、ⅡB.Ⅰ、ⅢC.Ⅱ、ⅣD.Ⅲ、Ⅳ
根据上述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00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约比2002增长了39% % B、2002 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比2001 1年增加了135.7 7亿美元 C、1996 6年至2003 3年中,1999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额都最少 D、1996年至2003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资额呈连续递增态势。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吸收利用了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对我国利用外资说法正确的有() ①利用外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引进外资越多越好 ③利用外资加重了我国债务负担 ④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3年我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双向投资表现均明显优于全球水平。这表明()A、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我国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的作用C、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D、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坚定支持()和()、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A、贸易自由化B、经济全球化C、经济共享化
多选题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坚定支持()和()、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A贸易自由化B经济全球化C经济共享化
单选题虽然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但世界经济______的基础尚不牢固,势头仍然脆弱。人民币大幅______可能打击中国出口,进而产生连锁反应,危及中国和世界经济复苏。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腾飞 贬值B复苏 贬值C复苏 升值D腾飞 升值
单选题中外经济界人士认为,化解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可持续增长,仅靠中国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但离开中国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B中国可以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格局的情况已经改变D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日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问答题Practice 1中国全球竞争力名列第54位 据一份报告称,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下滑6个榜位,名列第54位。 全球竞争力排名是综合官方公布的硬数据和世界经济论坛对世界范围内125个经济体所做的年度综合调查得来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提到,由于实行谨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的势头;同时,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债可管理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 但是,报告中说,目前中国包括国有控股银行在内的一些行业内,还有许多结构性弱点亟需解决。此外,我国的科技渗透率(包括互联网、电脑等)较低,中学和大学的入学率仍然低于国际标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网络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Augusto Lopez- Claros)说,中国还需要改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环境质量。 世界经济论坛建立者和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报告对世界各国经济状况进行了详细评估,这为政策制订者和商界领导者们完善经济政策和进行机构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