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水准网1)测区概况××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6、7、8月为雨季,1 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年均温高达1 8℃以上,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冬季偶有奇寒。根据经济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拟对本地区进行二等、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工作内容:二等水准观测1100km,三等水准观测600km,全网进行统一平差计算,高程基准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测区困难类别为Ⅱ级。2)已有资料(1)测区现有1:1万、1:5万、1:10万、1:25万地形图。(2)国家一等水准点4个,其中2个基岩点,2个基本点。3)选点和埋石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点埋石:二等点3 1 1个,其中基本标石点11座,普通标石点300座;三等点3 6 5个,全部为普通标石点。4)问题(1)根据埋石情况计算工程经费(保留小数点后两位)。(2)简述建立二、三等水准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3)简述二、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及测站设置要求。(4)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削弱这些误差的影响?
二等水准网
1)测区概况
××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6、7、8月为雨季,1 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年均温高达1 8℃以上,年内月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冬季偶有奇寒。
根据经济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拟对本地区进行二等、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工作内容:二等水准观测1100km,三等水准观测600km,全网进行统一平差计算,高程基准采用1 9 8 5国家高程基准。测区困难类别为Ⅱ级。
2)已有资料
(1)测区现有1:1万、1:5万、1:10万、1:25万地形图。
(2)国家一等水准点4个,其中2个基岩点,2个基本点。
3)选点和埋石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点埋石:二等点3 1 1个,其中基本标石点11座,普通标石点300座;三等点3 6 5个,全部为普通标石点。
4)问题
(1)根据埋石情况计算工程经费(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简述建立二、三等水准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3)简述二、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及测站设置要求。
(4)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削弱这些误差的影响?
参考解析
二等水准网
(1)根据埋石情况计算工程经费(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①二等点选埋经费1107 6. 32*11=121839. 52元,8455. 49*300=2536647. 00元
②三等点选埋经费8455. 49*365=3086253. 85元
③二等水准测量经费2070. 94*1100=2278034. 00元
④三等水准测量经费1 1 1 7. 89*600=6 70734. 00元
⑤费用合计:8693508. 37元
(2)简述建立二、三等水准网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①一般规定
水准点的点间距离为4~8km,在通行困难地区经批准可适当放宽。
②水准路线
a.二等水准网是一等水准网的加密,在一等水准网内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环形。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750km,山区和困难地区经批准可适当放宽。
b.三等水准网是在一、二等水准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三等水准路线一般应构成环形或闭合于高等级水准路线。单独的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km。
③测量精度
a.二等水准测量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应进行往返测量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应不大于1.0mm;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应计算其闭合差,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不应大于2.0mm。
b.三等水准测量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应进行往返测量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应不大于3.0mm;每完成一条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应计算其闭合差,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不应大于6.0mm。
④复测周期
a.二等水准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复测周期最长不超过2 0年。
b.三等水准测量应根据需要进行布测、复测或更新。
(3)简述二、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及测站设置要求。
①观测方式
a.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
b.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②测站设置要求
二、三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设置要求见表1-5 。
(4)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削弱这些误差的影响?
①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
a.仪器误差:i角误差、水准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尺零点不等差;
b.外界因素变化引起的误差:温度变化对i角的影响、大气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垫沉降影响所引起的误差等;
C.观测误差:指受观测者能力水平限制引起的误差,如估读误差;
d.客观因素引起的误差: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
②削弱误差影响的措施
a.避开不利的观测时间和气象条件,选择最佳的观测条件;
b.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30min,设站时用测伞遮阳光;
c.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
d.每站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视线距地面有足够的高度,上、下坡地段应缩短视线;
e.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进行,并使用同一仪器设备;
f.通过改正数的方法减弱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