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绝缘污秽度数据指的是()A盐密B灰密C浮尘D导电物质

外绝缘污秽度数据指的是()

A盐密

B灰密

C浮尘

D导电物质


参考解析

相关考题:

电力系统外绝缘的污秽试验包括()与()。

发现电压互感器外绝缘放电时,应检查外绝缘表面,有无( )情况。破损$;$裂纹$;$严重污秽$;$异响

发现电流互感器外绝缘放电时,应检查外绝缘表面()。(A)有无破损 (B)有无裂纹 (C)有无严重污秽 (D)有无击穿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现场污秽度可由()获得。 A、运行经验B、等值盐密C、表面电导率D、泄露电流E、灰密

按照污秽分级恰当的选用线路、设备的电瓷外绝缘的(),是提高污秽环境下运行可靠性的根本措施。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现场污秽度应在绝缘子连续()积污后进行测量。A、1年~3年B、2年~4年C、3年~5年D、4年~6年

设备外绝缘的污秽等级划分应考虑哪些因素?

绝缘子表面的污秽物质,一般分为()污秽和()污秽。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外绝缘设计的设计方法有()。A、根据运行经验,按照爬电比距选择绝缘B、按照自然污秽闪络特性选择绝缘C、按照人工污秽实验选择绝缘D、按照泄露电流特性选择绝缘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外绝缘设计方法有()。A、根据运行经验,按照爬电比距选择绝缘B、按照自然污秽闪络特性选择绝缘C、按照人工污秽实验选择绝缘D、按照泄露电流特性选择绝缘

直流电压下绝缘子表面污秽分布包括哪些分布的研究。()A、沿悬式绝缘子串污秽分布B、站用绝缘子表面污秽分布C、绝缘子低端污秽分布D、绝缘子顶部污秽分布

YJZWC364/1101×630GB/T11017.3-2002代表什么规格的电缆终端()A、额定电压64/110kV单芯、铜导体标称截面积63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用户外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Ⅲ级B、额定电压64/110kV单芯、铜导体标称截面积63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用绝缘填充剂户内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Ⅲ级C、额定电压64/110kV单芯、铜导体标称截面积63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用绝缘填充剂户外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Ⅲ级D、额定电压64/110kV单芯、铜导体标称截面积63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用绝缘填充剂户外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Ⅱ级

停电清扫不同污秽绝缘子的操作方法有()。A、一般污秽:用抹布擦净绝缘子表面B、黏结牢固的污秽:绝缘子可更换新绝缘子C、含有机物的污秽:用浸有溶剂(汽油、酒精、煤油)的抹布擦净绝缘子表面,并用干净抹布最后将溶剂擦干净D、黏结层严重的污秽:用刷子刷去污秽层后用抹布擦净绝缘子表面

户外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分为4级。

变压器例行检查中,充油套管的套管()爬距满足污秽等级要求。A、内绝缘B、外绝缘C、内外绝缘D、瓷绝缘

高频阻波器检修策略中,外绝缘实际状态为支柱绝缘子表面污秽较严重,胶接处开裂,应采取()类检修,清理污秽、涂抹防水胶。A、AB、BC、CD、D

现场污秽度评估的人员要求包括()。A、熟悉绝缘子污秽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现场污秽度评估方法B、了解电导率仪、烘箱、精密天平等检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C、了解被测绝缘子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等基本因素D、经过上岗培训合格

如果现场污秽度等级接近变电站内设备外绝缘及绝缘子(串)的最大许可现场污秽度,应采取增加爬电距离或采用复合绝缘等技术措施

现场污秽度检测,同型式绝缘子带电与不带电测量值之比(即带电系数K1)要根据()而定。A、标准B、现场污秽度C、绝缘子型号D、各地实测结果

表征电气设备外绝缘污秽程度的参数主要有哪几个?

氧化锌避雷器试验结果与历次比较阻性电流上升快说明()。A、外绝缘污秽B、外绝缘受潮C、阀片已开始老化D、末屏绝缘不良

依据《污秽条件下使用的高压绝缘子的选择和尺寸确定》,污秽试验严酷度的确定由测定其绝缘遭受到该设备的()时能满足其性能准则的耐受污秽度构成。A、最低电压B、最高电压C、平均电压D、3/4最高电压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测量现场污秽度的周期至少为()年。A、2B、3C、4D、5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现场污秽度是在适当的时间段内测量到的()。A、污秽严重程度ESDD/NSDD的最小值B、污秽严重程度ESDD/NSDD的最大值C、污秽严重程度NSDD/ESDD的最小值D、污秽严重程度NSDD/ESDD的最大值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污秽等级中C代表现场污秽度()。A、一般B、普通C、中等D、轻

依据《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现场测量污秽度采用方法有()A、等值盐密B、灰密C、不同长度绝缘子串的闪络次数D、试品绝缘子的表面泄露电流E、电压

填空题按照污秽分级恰当的选用线路、设备的电瓷外绝缘的(),是提高污秽环境下运行可靠性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