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以保证稳定性。A0.2mB0.3mC0.5mD0.6m

单选题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以保证稳定性。
A

0.2m

B

0.3m

C

0.5m

D

0.6m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冻土线以下(),以保证稳定性。A、0.2mB、0.3mC、0.5mD、0.6m

水准点埋设深度不得小于( )米,且底部要埋设在水冻线以下( )米,才能防止水准点不受冻胀。A.1B.10C.2D.0.5

为了做好沉降观测,水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100m,应离开铁路、公路和地下管道至少5m,埋设深度至少在冻土线以下0.5m。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安在冰冻线以下()m,水准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不应()100m,以便提高现降观测的精度。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 )m。A.0.5B.1.0C.1.5D.2.0

建筑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水准点的稳定性,永久性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应在冻土线以下( )。A.0.2B.0.3C.0.4D.0.5

庭院煤气管埋设深度为( )。A.0.7m以下B.0.8m以下C.土壤冰冻线以下0.1~0.2m的土层内D.至少2m以下

在建筑施工中,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冻土线以下( )确保稳定性。A.0.2mB.0.3mC.0.5mD.0.6m

输送湿燃气的引入管埋设深度应在土壤()以下,并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凝水器或燃气分配管道。A、地表1米B、冰冻线C、地表0.8米D、地表0.5米

对于管道埋深,冰冻地区,应埋设于冰冻线以下40cm处。不冻或轻冻地区,覆土深度也不小于70cm,因此管道埋得越深越好。

在建筑沉降观测时,为防止冰冻影响,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m。A、0.3B、0.4C、0.5D、0.6

地下燃气管道埋设深度,宜在土壤冰冻线以上。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以保证稳定性。A、0.2mB、0.3mC、0.5mD、0.6m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m。A、0.5B、1.0C、1.5D、2.0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为防止冰冻影响,水准点埋设深度()。A、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上1mB、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1mC、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5mD、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5m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为防止冰冻影响,水准点埋设深度()。A、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上1m;B、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1m;C、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5m;D、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5m。

输送湿燃气的引入管埋设深度应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并应有不小于()的坡度,坡向凝水器或燃气分配管道。A、0.005B、0.006C、0.008D、0.01

关于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的水准点,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岸至少埋设两个,并联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B、每岸至少埋设三个,并联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C、每岸至少埋设两个,可不联测国家水准点D、每岸至少埋设三个,可不联测国家水准点

水准点埋设深度不得小于()米,且底部要埋设在水冻线以下()米,才能防止水准点不受冻胀。A、1B、10C、2D、0.5

单选题水准点埋设深度不得小于()米,且底部要埋设在水冻线以下()米,才能防止水准点不受冻胀。A1B10C2D0.5

单选题在建筑沉降观测时,为防止冰冻影响,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m。A0.3B0.4C0.5D0.6

多选题用于建筑物沉降剃测的水准点应满足()。A至少埋设2个水准点B埋在建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外C离开铁路、公路和地下管线至少5mD埋深至少在冰冻线叭下0.5mE水准点离观测点不要太近(不应小于lOOm)

单选题输送湿燃气的引入管埋设深度应在土壤()以下,并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坡向凝水器或燃气分配管道。A地表1米B冰冻线C地表0.8米D地表0.5米

单选题关于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的水准点,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每岸至少埋设两个,并联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B每岸至少埋设三个,并联测国家或城市水准点C每岸至少埋设两个,可不联测国家水准点D每岸至少埋设三个,可不联测国家水准点

填空题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安在冰冻线以下()m,水准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不应()100m,以便提高现降观测的精度。

单选题输送湿燃气的引入管埋设深度应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并应有不小于()的坡度,坡向凝水器或燃气分配管道。A0.005B0.006C0.008D0.01

单选题冰冻地区,给水管道应埋设于冰冻线以下40cm处。不冻或轻冻地区,覆土深度也不小于()cm。A50B60C70D80

单选题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m。A0.5B1.0C1.5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