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间隙平均值约为()A0~1mmB1~2mmC2~3mmD4~5mmE5mm

单选题
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间隙平均值约为()
A

0~1mm

B

1~2mm

C

2~3mm

D

4~5mm

E

5mm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骀间隙平均值为A.1mmB.2~3mmC.3~4mmD.4 5mmE.5mm

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上下牙列之间的距离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确定耠关系时应( )A.加高垂直距离B.利用旧义齿确定C.加大息止牙台间隙D.采用患者的习惯位E.帮助患者下颌后退

临床上常用于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是A、利用息止颌间隙法B、参照旧义齿垂直距离确定法C、参照面部比例法D、参照拔牙前记录法E、以上均是

临床上常用的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有 A、利用息止颌间隙法B、X线头颅侧位片法C、参照面部比例法D、参照拔牙前记录法E、参照旧义齿垂直距离确定法

垂直距离等于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减去息止间隙,约( )A.1mmB.2~3mmC.4~5mmD.5~6mmE.7~8mm

一般息止间隙的平均值约为A.3~4mmB.4~5mmC.1~2mmD.2~3mmE.5~6mm

确定垂直距离的目的是A.确定正中B.确定息止颌间隙C.确定颌间距离D.确定正中关系

确定息止位的目的是:( )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牙合位C.确定垂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确定息止位的目的是A.确定息止颌间隙B.确定正中关系C.确定垂直距离D.确定正中位

确定垂直距离的目的是:( )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牙合C.确定颌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确定垂直距离的目的是()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C、确定颌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上下牙列之间的距离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间隙平均值为()A、1mmB、2~3mmC、3~4mmD、4.5mmE、5mm

上下牙列最广泛接触时,下颌所处位置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时所用的息止间隙平均值约为()A、0~1mmB、1~2mmC、2~3mmD、4~5mmE、5mm

利用息止颌位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是()A、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B、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C、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D、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E、以上方法都不对

下列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中最准确的是()A、利用息止颌间隙法B、瞳孔至口裂的距离等于垂直距离的方法C、面部外形观察法D、参照拔牙前记录法E、参照旧义齿垂直距离确定法

上下牙列不接触,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位置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牙弓自然分开成一楔形间隙称()A、颌间隙B、息止间隙C、高度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确定息止位的目的是()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位C、确定垂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单选题确定垂直距离的目的是()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C确定颌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单选题下颌处于安静状态时,上下牙列之间的距离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

单选题利用息止颌位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是()A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B测量息止颌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C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即为垂直距离D测量息止颌位时口角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3mm,即为垂直距离E以上方法都不对

单选题确定息止位的目的是()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位C确定垂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单选题上下牙列最广泛接触时,下颌所处位置称为()。A正中位B息止颌位C息止间隙D颌间距离E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