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参考解析

解析:【命题依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寒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2)2004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信件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逸自东汉政治家王充的《论衡》。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析》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标准答案】D

相关考题:

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执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民间不乏真知灼见之士,他们的声音往往能提供另外一个_____,给执政者以参考和启发。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思维 B.视野C.视角 D.观点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启示我们的政府必须()。A、坚持依法行政B、树立自身权威C、提高工作效率D、接受人民监督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A、《史记》B、《资治通鉴》C、《论语》D、《论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从政府权利监督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A、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B、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C、社会与公民对政府的监督D、司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某中学生想撰写一篇关于“布衣参事”(政府聘请老百姓作为参事来参政、议政)制度设计必要性的小论文,他最适宜借用的古语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D、树大不愁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A、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B、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C、保障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D、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表达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表明政府()。 ①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致力于提高决策水平 ③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④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D、人民群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权力监督的角度看,这强调的主要是()。A、社会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B、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的监督C、司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D、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自觉接受()。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B、人民政协的监督C、社会与公民的监督D、司法机关的监督

“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政府必须接受()的监督。A、国家权力机关B、人民政协C、社会与公民D、司法机关

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告诉我们()。A、政府要依法行政B、政府的权力要受到监督C、政府要提高行政管理水平D、政府要深入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中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下列名句中与其所蕴相同哲理的是()A、芳林侧畔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A、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B、间接经验不重要C、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单选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单选题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A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B间接经验不重要C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单选题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单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单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单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单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A《史记》B《资治通鉴》C《论语》D《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