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B.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C.镇建设用地宜选在远离生产作业区的位置D.镇建设用地应包括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的其他9大类用地E.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量,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有关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
B.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C.镇建设用地宜选在远离生产作业区的位置
D.镇建设用地应包括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的其他9大类用地
E.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量,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参考解析

解析:AB两项,《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第5.4.2条规定,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C项,第5.4.2条规定,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D项,第4.1.1规定,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E项,第5.1.3规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相关考题:

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心镇镇区的公共设施用地往往占镇区总建设用地的()。 A、10%-18%B、20%~28%C、12%~20%D、22%~30%

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规定,对于中心镇的镇区,居住用地占镇区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A、28%-38%B、18%-28%C、33%-43%

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应包括( )。A:规划总建设用地指标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D:规划建设用地规模E: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根据《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制镇建设管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报请计划部门批准时,必须附有镇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B: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依法申请办理用地批准手续C:在建制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D:在建制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已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根据《镇规划标准》的规定,不属于城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的是( )。A.建设用地比例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建设用地选择D.建设用地种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明确规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应包括()等部分。A:规划建设用地结构B:规划绿化用地指标C:人均建设用地指标D:规划人均流量幅度建设用地指标E: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根据《镇规划标准》,属于“水域和其他用地”的是( )。A.特殊用地B.未利用地C.墓地D.防灾设施用地——工程建设用地E.农林用地

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应包括( )。A.规划总建设用地指标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D.规划建设用地规模E.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下列应用的技术标准中,标准名称与所属分类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基础标准B.《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通用标准C.《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专用标准D.《镇规划标准》——通用标准

以下关于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的说法与《镇规划标准》不符的是( )。A.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內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总人口数量C.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D.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下列应用的技术标准中,标准名称与所属分类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B.《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C.《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D.《镇规划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明确规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应包括()等部分。A.规划建设用地结构B.规划绿化用地指标C.人均建设用地指标D.规划人均流量幅度建设用地指标E.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下列关于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责表述中错误的是()A:负责城市、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B:负责对区域内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C:负责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D:负责城市、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报批有关工作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未包括()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B.规划人均城乡用地面积标准C.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D.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镇规划编制的方法包括()A:镇规划的现状调研和分析B:镇的性质的确定C:镇区建设用地标准D:镇的人口规模预测E:规划基础资料搜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未包括()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B:规划人均城乡用地面积标准C: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D: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表述,正确的有()。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100平方米/人B、用地规模与城市性质、自然条件等有关C、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需要低于现状水平D、规划用地规模是推算规划人口规模的主要依据E、规划人口规模是推算规划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

有关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宜选择荒地、薄地B、需要扩大用地规模时,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C、镇建设用地宜选在远离生产作业区的位置D、镇建设用地应包括除水域和其他用地E.类外的其他8大类用地E、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量,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根据《镇规划标准》的规定,不属于城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的是()。A、建设用地比例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建设用地选择D、建设用地种类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包括的内容。A建设用地规划文件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建设用地选择D建设用地比例

单选题根据《镇规划标准》的规定,建设用地分类中(M)表示( )A生产设施用地B仓储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D工程设施用地

多选题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规定,规划建设用地的标准应包括()。A规划总建设用地指标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D规划建设用地规模E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多选题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表述,正确的有()。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100平方米/人B用地规模与城市性质、自然条件等有关C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需要低于现状水平D规划用地规模是推算规划人口规模的主要依据E规划人口规模是推算规划用地规模的主要依据

多选题根据《镇规划标准》的规定,镇用地计算原则体现为()。A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B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C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直接进行汇总D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E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2)

单选题根据《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下列关于建制镇建设管理的相关内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报请计划部门批准时,必须附有镇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选址意见书B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依法申请办理用地批准手续C在建制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必须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建制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D在建制镇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已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单选题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有关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 ~ 105.0 m2人内确定。B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105.1 ~ 115.0 m2/人内确定。C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00.0m2/人。 D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

单选题根据《镇规划标准》的规定,不属于城镇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的是()。A建设用地比例B人均建设用地指标C建设用地选择D建设用地种类

单选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村庄规划确定村庄供、排水设施的用地布局B乡规划确定乡域农田水利设施用地C县(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县域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D镇规划确定镇区防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