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小儿佝偻病后遗症的最常见表现()A.方颅B.肋骨串珠C.乒乓头D.手、足镯E.“x”型腿或“O”型腿
3岁小儿佝偻病后遗症的最常见表现()
A.方颅
B.肋骨串珠
C.乒乓头
D.手、足镯
E.“x”型腿或“O”型腿
A.方颅
B.肋骨串珠
C.乒乓头
D.手、足镯
E.“x”型腿或“O”型腿
参考解析
解析:精析与避错:这是一组理解记忆题,考核学生对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不同年龄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第10题错选率较高,主要错选A;第11题错选率不高,个别错选A。正确解答此道选择题,必须掌握佝偻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并将病理表现与临床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佝偻病是由于骨样组织钙化过程发生障碍而局部堆积,同时骨质发生软化,临床上呈现各种表现。骨样组织局部堆积发生在软骨成骨部位:长骨表现为四肢干骺部膨大,即腕部的尺桡骨远端和踝部的胫腓骨远端形成圆钝而肥厚的“膨体”,称佝偻病性手镯、足镯;在不规则骨如颅骨在额、顶骨中心区向外隆起,形成方颅;肋骨则在肋骨骺部(肋骨与软骨交界处)膨大,成为肋骨串珠。骨软化表现也有多种:头部由于颅骨软化,重者呈乒乓球颅,囟门扩大或闭合延迟;胸部肋骨软化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即“肋膈沟”;下肢“x”或“O”型腿等。佝偻病的骨骼改变虽然多样,但随病程和小儿生长的生理特点在不同年龄有相应的特点。从维生素D缺乏至临床出现明显的佝偻病骨骼改变,必须经过数月,因此,第10题中3个月龄的婴儿,由于大脑发育快,头围增长也极快,此时(至6个月)是颅骨处快速生长状态,如患活动性佝偻病,骨钙化不良时表现为颅骨变薄软,即颅骨软化,按压软化区时有按压乒乓球样感(“乒乓头”),因此,C选项是第10题的正确答案;6个月以后,如果病情仍在发展,到7~8个月才会形成“方颅”,这是骨样组织代偿增生、堆积的表现,此时也可出现胸部的骨骼改变(肋骨串珠)以及手、足镯。“X”型腿或“O”型腿是因钙化不良的骨负重后变形所致,故只出现在会站立和行走后的佝偻病患儿。可见,第10题选择A、B、E选项均为错误。第11题是关于佝偻病后遗症的问题,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婴幼儿期重症佝偻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因前述,“X”或“O”型腿负重后所致,所以活动期也需发生在1岁后(含站立,行走),而病程静止至后遗症更需一段时间,故一般都见于至少2岁后,而且是>2岁儿童最常见的佝偻病骨骼畸形后遗症。第11题给了2个条件,3岁后和最“常见”,按以上分析,E应是最佳选择,而A、B、c、D均是活动期的表现,错选此4项者是未能将佝偻病的病理生理和骨骼临床改变相联系之故。
相关考题:
3岁小儿,体检有鸡胸及轻度“X”形腿,血钙及血磷正常,应诊断为A.营养不良B.佝偻病初期S 3岁小儿,体检有鸡胸及轻度“X”形腿,血钙及血磷正常,应诊断为A.营养不良B.佝偻病初期C.佝偻病激期D.佝偻病恢复期E.佝偻病后遗症期
1岁小儿,7个月时会翻身和独坐,现坐不稳,脸色渐苍白,外周血象见红细胞体积大,中性粒细胞呈分叶过多现象,此小儿最可能的诊断是:()A、呆小病B、大脑发育不全C、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D、营养巨幼细胞性贫血E、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单选题佝偻病见肋骨串珠、手镯、脚镯、鸡胸、漏斗胸等属佝偻病的().A活动早期B激期C恢复期D后遗症期E各期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