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作为地下水环境修复的传统技术,水力控制技术包括抽注地下水、排出地下水、设置低渗透性屏障,但这些方法不宜联合使用B:排水沟或者沟渠通常向地下开挖一定深度。可以用来将浅层污染区从地下水中隔离出来C:群井可在地表通过真空泵连接D:浅井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水流侧向和垂向运动

以下关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作为地下水环境修复的传统技术,水力控制技术包括抽注地下水、排出地下水、设置低渗透性屏障,但这些方法不宜联合使用
B:排水沟或者沟渠通常向地下开挖一定深度。可以用来将浅层污染区从地下水中隔离出来
C:群井可在地表通过真空泵连接
D:浅井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水流侧向和垂向运动

参考解析

解析:A选项错误,这些水力利控制技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来控制地下水污染。

相关考题:

下列技术中,属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的有( )。A.抽水系统控制技术B.注水系统控制技术C.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D.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下列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中,不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是( )。A.可渗透反应墙技术B.抽水系统控制技术C.注水系统控制技术D.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

下列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中,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有( )。A.生物通风技术B.低渗透性屏障技术C.植物修复技术D.抽注地下水技术

属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方法的有( )。A. 排水法 B.注水法C. 防渗墙法 D. 包气带土层就地恢复法

下列技术中,属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的有( ) 。A 抽水系统控制技术B 注水系统控制技术C 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D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下列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中,不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是()A.可渗透反应墙技术B.抽水系统控制技术C.注水系统控制枝术D.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可不包括( )。A、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B、评价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污染程度C、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D、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有()。A.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B.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设施C.可能污染地下水的途径D.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

(2018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可不包括()。A.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B.评价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污染程度C.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D.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

(2016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技术要求不需考虑的因素是()。A. 污染物类型B. 污染控制难易程度C. 地下水埋深D. 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技术要求不需考虑的因素是( )。A.污染物类型B.污染控制难易程度C.地下水埋深D.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

属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方法的有()。A:排水法B:注水法C:防渗墙法D:包气带土层就地恢复法

下列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中,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有()。A:生物通风技术B:低渗透性屏障技术C:植物修复技术D:抽注地下水技术

以下关于地下水污染水力控制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作为地下水环境修复的传统技术,水力控制技术包括抽注地下水、排出地下水、设置低渗透性屏障,但这些方法不宜联合使用B:排水沟或者沟渠通常向地下开挖一定深度。可以用来将浅层污染区从地下水中隔离出来C:群井可在地表通过真空泵连接D:浅井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水流侧向和垂向运动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和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在污染区外围地下水水流上方垂直水流方向,设置一个或数个背景值监测井。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为反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采样频次与时间尽可能与地表水相一致。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是布地下水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A、污染源的分布B、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C、污染物的种类D、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速度

地下水污染修复难度明显超过土壤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最常用的异位处理技术是()。A、抽提处理技术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C、空气注入修复技术D、原位化学反应技术

按水力学特点,地下水污染途径可以分为()。

在以下各种防治流砂与管涌的措施中,说法正确的有( )。A、尽量避免水下大开挖施工,如利用流沙层上面的土层作天然地基,或采用桩基穿过流沙层等B、控制地下水出逸点处的水力梯度,使其小于临界水力梯度C、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将地下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层以下,然后再进行开挖。D、设置截水墙。截水墙应进入地下一定深度,改善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即增长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力梯度和流速,满足抗管涌、流沙的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地下水污染控制监测井全年监测()次。A、3B、4C、6D、12

单选题地下水污染修复难度明显超过土壤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最常用的异位处理技术是()。A抽提处理技术B可渗透反应墙技术C空气注入修复技术D原位化学反应技术

单选题下列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中,不属于水力控制技术的是( )。A可渗透反应墙技术B.B抽水系统控制技术C注水系统控制技术D水动力屏障系统控制技术

单选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地下水污染控制监测井全年监测()次。A3B4C6D12

不定项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下列关于地下水环境识别的内容有(  )。A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B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C识别建设项目可能的水污染途径D识别建设项目生态范围

多选题在以下各种防治流砂与管涌的措施中,说法正确的有( )。A尽量避免水下大开挖施工,如利用流沙层上面的土层作天然地基,或采用桩基穿过流沙层等B控制地下水出逸点处的水力梯度,使其小于临界水力梯度C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将地下水位降至可能产生流沙的地层以下,然后再进行开挖。D设置截水墙。截水墙应进入地下一定深度,改善地下水的迳流条件,即增长渗流途径,减小地下水力梯度和流速,满足抗管涌、流沙的要求。

多选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规定,()是布地下水设污染控制监测井的首要考虑因素。A污染源的分布B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形式C污染物的种类D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速度

不定项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关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下列( )不属于地下水二级评价的要求。A含(隔)水层结构及分布特征B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和地下水流场C各含水层之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D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