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30岁,3个月余前站立较久或行走过多感觉阴囊下坠,休息、平卧后症状消失.则上述哪项最符合诊断A.隐睾B.鞘膜积液C.睾丸肿瘤D.附睾结核E.精索静脉曲张

男性,30岁,3个月余前站立较久或行走过多感觉阴囊下坠,休息、平卧后症状消失.则上述哪项最符合诊断

A.隐睾

B.鞘膜积液

C.睾丸肿瘤

D.附睾结核

E.精索静脉曲张


相关考题:

患者男性,56岁。主诉: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右下腹包块,呈可复性,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有时包块在久站后可坠入右侧阴囊,平卧后可消失,无其他不适感。院外未曾系统治疗。查体:T 36.5℃,P 75次/分,R 21次/分,BP 115/76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肿块坠入阴囊行透光实验(-)。

男性,28岁。结婚3年不育,阴囊有胀痛感,站立与行走时加重。检查站立位可见如团状蚯蚓的扩张静脉丛凸出于阴囊皮肤,平卧后曲张征象消失。精液检查:精子密度低,活力差。诊断为Ⅲ级精索静脉曲张。治疗原则为A、精索静脉高位结扎B、卧床休息C、保守治疗D、口服促进精子发生的药物E、理疗改善局部血循环

(124~125题共用备选答案)A.隐睾B.鞘膜积液C.睾丸肿瘤D.附睾结核E.精索静脉曲张124.男性,25岁,半年前查体发现左阴囊肿大,查体:左侧阴囊增大,囊性感,透光试验(+).则上述哪项最符合诊断125.男性,30岁,3个月余前站立较久或行走过多感觉阴囊下坠,休息、平卧后症状消失.则上述哪项最符合诊断

男性,20岁,站立较久或行走过多感觉阴囊下坠3个月余,休息、平卧后症状消失。最可能的诊断是A.睾丸肿瘤B.精索静脉曲张C.鞘膜积液D.隐睾E.附睾结核

患者,男性,65岁,有便秘多年,近3个月来站立时阴囊出现肿块,呈梨形,平卧时可消失。触诊发现外环扩大,手指压迫内环处,站立咳嗽,肿块不再出现,拟诊腹外疝,准备手术治疗。下列哪项措施可避免手术后疝复发A.禁食B.胃肠减压C.绝对卧床休息D.应用缓泻药E.应用抗生素

男性,6个月,每于哭闹时家长发现右腹股沟区肿物,指肚大小,可以还纳,表面无红肿,无触痛。1年后,肿块较前增大,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哭闹时出现,平卧休息后可消失,最适宜的治疗方法为( )A、单纯疝囊切除和高位结扎术B、观察,暂不处理C、棉线束带法或绷带压迫D、抗炎治疗E、疝成形术

精索静脉曲张的典型症状为()。A、全身症状明显B、阴囊或睾丸下坠感和胀痛感,平卧时加重C、不育D、阴囊温度低E、阴囊或睾丸有下坠感和胀痛感,站立与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

男性,31岁,劳累后左侧阴囊下坠感严重,婚后3年未育。检查:站立后阴囊皮肤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消失。该患者的诊断为()A、睾丸鞘膜积液B、交通型鞘膜积液C、腹股沟斜疝D、直疝E、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男性,30岁,左阴囊不适,站立后酸胀,婚后3年不育;体格检查:站立时阴囊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明显减轻,应诊断为()A、睾丸肿瘤B、附睾炎C、精索静脉曲张D、隐睾E、腹股沟斜疝

男性,58岁,右侧腹股沟区肿块,站立过久肿块出现,平卧消失无痛,有时肿块可入阴囊,检查:右侧8cm大小,可还纳,压内环腹压增加,肿物不出现,透光试验阴性。出院时康复指导,下列哪项不妥()A、出院后注意休息B、防止感冒C、多饮水多吃蔬菜防止便秘D、1个月后可从事重体力劳动E、随诊

患者男性,56岁。主诉: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右下腹包块,呈可复性,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有时包块在久站后可坠入右侧阴囊,平卧后可消失,无其他不适感。院外未曾系统治疗。查体:T36.5℃,P75次/分,R21次/分,BP115/76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肿块坠入阴囊行透光实验(-)。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男性,28岁,8年来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反复出现右阴囊肿块,平卧安静时肿块明显缩小或消失。10小时前因提重物而肿块又出现,伴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体检示右阴囊红肿,可见一梨状肿块,平卧后肿块不消失。腹外疝术后,对病人正确的要求是()A、24h后可床边活动B、2d后可户外散步C、半月后可恢复轻工作D、不从事体力劳动E、3个月内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

患者男性,67岁,腰腿痛、间歇性跛行4个月余。4个月前出现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检查:四肢肌力正常,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直腿抬高试验正常。双侧跟腱反射减弱。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颈椎病B、脑血栓形成C、腰椎间盘突出症D、腰椎管狭窄E、腰椎滑脱F、运动神经元病G、周围神经炎

男性,31岁,劳累后左侧阴囊下坠感严重,婚后3年未育。检查:站立后阴囊皮肤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消失。对该患者的治疗为()A、睾丸鞘膜反转术B、睾丸鞘膜反转+疝修补术C、斜疝修补术D、直疝修补术E、左侧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

主诉:男性,56岁,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右下腹包块,呈可复性,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有时包块在久站后可坠入右侧阴囊,平卧后可消失,无其他不适感。院外未曾系统治疗。查体:T36.5℃,P75次/分,R21次/分,BP115/76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肿块坠入阴囊行透光实验(-)。

在腰腿痛患者中,出现哪项症状时,应考虑腰椎管狭窄症()A、腰腿痛症状发作剧烈B、出现大小便异常C、马鞍区感觉异常D、踝反射消失、踝阵挛出现E、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腰腿痛,需休息片刻后,方可继续行走

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长久站立后感到阴囊胀痛下坠B、平卧后症状和体征消失C、患侧阴囊松弛,表面静脉曲张D、阴囊内可扪及蚯蚓状曲张血管团E、同侧睾丸增大

患者,男,48岁,6年来站立或腹压增高时反复出现右阴囊肿块,平卧安静时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入院查体后诊断为右腹股沟斜疝,进行手术修补后,以下护理措施哪项不正确()。A、绝对卧床休息B、取屈膝仰卧位C、多饮水D、注意保暖E、排尿

问答题【病例摘要】患者男性,56岁 。主诉: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 。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出现右下腹包块,呈可复性,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有时包块在久站后可坠入右侧阴囊,平卧后可消失,无其他不适感 。院外未曾系统治疗 。查体:T36 .5℃,P75次/分,R21次/分,BP115/76mmHg,右腹股沟区可见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 。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肿块消失后压住内环口改站立位肿块不再出现 。肿块坠入阴囊行透光实验(-) 。

单选题男,28岁,右侧腹股沟部肿块突出1年余,站立明显伴下坠感,平卧肿块消失。体格检查:右侧腹股沟可见长梨形肿块,降入阴囊,手推肿块可回纳,压迫内环肿块不再突出。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脐疝B直疝C股疝D斜疝E切口疝

多选题患者男性,67岁,腰腿痛、间歇性跛行4个月余。4个月前出现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仍可继续行走,再行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检查:四肢肌力正常,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直腿抬高试验正常。双侧跟腱反射减弱。首选的治疗方案为()A卧床休息B物理治疗C避免腰椎受外力压迫D镇痛消炎药物E腰椎间盘摘除术F椎管减压术G椎管肿瘤切除术

单选题男性,31岁,劳累后左侧阴囊下坠感严重,婚后3年未育。检查:站立后阴囊皮肤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消失。对该患者的治疗为()A睾丸鞘膜反转术B睾丸鞘膜反转+疝修补术C斜疝修补术D直疝修补术E左侧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

单选题男性,58岁。右侧腹股沟区肿块,站立过久肿块出现,平卧消失无痛,有时肿块可入阴囊,检查:右侧8cm大小,可还纳,压内环腹压增加,肿物不出现,透光试验阴性。出院时康复指导,下列哪项不妥()。A出院后注意休息B防止感冒C多饮水多吃蔬菜防止便秘D1个月后可从事重体力劳动E随诊

单选题男性,31岁,劳累后左侧阴囊下坠感严重,婚后3年未育。检查:站立后阴囊皮肤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消失。该患者的诊断为()A睾丸鞘膜积液B交通型鞘膜积液C腹股沟斜疝D直疝E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单选题男性,30岁,左阴囊不适,站立后酸胀,婚后3年不育;体格检查:站立时阴囊松弛,可触及蚯蚓状团块,平卧后明显减轻,应诊断为()A睾丸肿瘤B附睾炎C精索静脉曲张D隐睾E腹股沟斜疝

单选题精索静脉曲张的典型症状为()。A全身症状明显B阴囊或睾丸下坠感和胀痛感,平卧时加重C不育D阴囊温度低E阴囊或睾丸有下坠感和胀痛感,站立与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

单选题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长久站立后感到阴囊胀痛下坠B平卧后症状和体征消失C患侧阴囊松弛,表面静脉曲张D阴囊内可扪及蚯蚓状曲张血管团E同侧睾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