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 )以上。A.30%B.35%C.40%D.45%
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 )以上。
A.30%
B.35%
C.40%
D.45%
B.35%
C.40%
D.45%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
相关考题:
以下哪些属于“一控两减三基本”需要实现的目标()。 A.大力发展节水农业B.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到2020年控制在3720亿立方米C.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D.到2020年实现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E.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根据《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关于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的有关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A.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鄱阳湖和洞庭湖周边地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以上B.重点区域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加大监管力度。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C.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在3720亿m,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D.以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和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区域为重点,聚焦涉福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排查整治行动,- -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预计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以上。A、70%;40%;40%B、90%;40%;40%C、70%;35%;40%D、90%;40%;35%
在农业生产中,如果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增施化肥,开始时,每增加1公斤化肥所能增加的农作物产量是递增的,而当所施的化肥超过一定量时,每增加1公斤化肥所能增加的农作物的产量就会递补减。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称为:()A、规模收益递减B、边际收益递减C、规模不经济D、以上都正确
9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坚持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作为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化肥减施技术、绿色农药创制、土壤环境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2016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农田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从1998年的0.4提高到0.52。A、农业科技创新B、农业供给侧改革C、农业要素投入D、农业要素整合
单选题根据《农村农业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关于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的有关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A到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鄱阳湖和洞庭湖周边地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减少10%以上B重点区域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在夏收和秋收阶段加大监管力度。到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Cp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在3720亿msup3/sup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有效减少农田退水对水体的污染 /pD以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和铅、锌、铜等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集中区域为重点,聚焦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排查整治行动,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
单选题《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预计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以上。A70%;40%;40%B90%;40%;40%C70%;35%;40%D90%;40%;35%
单选题9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坚持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作为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化肥减施技术、绿色农药创制、土壤环境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2016年全国化肥使用量首次接近零增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农田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从1998年的0.4提高到0.52。A农业科技创新B农业供给侧改革C农业要素投入D农业要素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