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和科学政策制订者的________意识在德国科技强国之路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处于落后地位时,虚心向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学习;而当处于领先地位时,又________,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才使得德国的科研体制永葆活力,长盛不衰。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忧患未雨绸缪B.责任高瞻远瞩C.创新革故鼎新D.风险如履薄冰
德国科学家和科学政策制订者的________意识在德国科技强国之路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处于落后地位时,虚心向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学习;而当处于领先地位时,又________,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才使得德国的科研体制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忧患未雨绸缪
B.责任高瞻远瞩
C.创新革故鼎新
D.风险如履薄冰
B.责任高瞻远瞩
C.创新革故鼎新
D.风险如履薄冰
参考解析
解析:第一空,横线处搭配“意识”,且根据“处于落后的地位时,虚心向比自己发达的国家学习”及“处于领先地位时,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可知,文段意在表达德国会考虑到当前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祸患。
A项“忧患”及D项“风险”均与“意识”搭配得当,且能体现出对当前或未来祸患的考虑,保留;B项“责任”、C项“创新”均无法体现出会考虑到当前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祸患之意,与文意不符,故排除B、C两项。
第二空,根据“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德国好上还要求更好,不满足于现状,对未来有不懈的追求之意。
A项,“未雨绸缪”意为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体现出德国不满足现状,对未来有不懈的追求之意,符合文意,当选;D项,“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无法与文段对应,排除。
A项“忧患”及D项“风险”均与“意识”搭配得当,且能体现出对当前或未来祸患的考虑,保留;B项“责任”、C项“创新”均无法体现出会考虑到当前及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祸患之意,与文意不符,故排除B、C两项。
第二空,根据“克服内外压力,精益求精,从不满足”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体现出德国好上还要求更好,不满足于现状,对未来有不懈的追求之意。
A项,“未雨绸缪”意为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体现出德国不满足现状,对未来有不懈的追求之意,符合文意,当选;D项,“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无法与文段对应,排除。
相关考题:
爱因斯坦在1933年3月28日主动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辞呈。辞呈上写道:“鉴于德国目前的状况,我不得不放弃在普鲁士科学院的职务。”“德国目前的状况”主要指()A、德国纳粹分子迫害犹太人B、德国科学研究的气氛不浓C、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D、德国发生经济危机的现实
以下哪些是正确的说法()A、德国改变移民政策,为国外高级技术人才“开绿灯”B、2009年初,德国开始下调了外国高级人才直接获得德国无限期居留许可的收入标准,从6.48万欧元减少到4.64万欧元C、德国企业对各类人才的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目标式培训是德国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技术基础D、为维护国家的科技地位,德国政府出资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施
当代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评论:“正是德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化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这可以说明()A、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B、民主政治是经济发展的保障C、德国实现统一的前提和条件D、英国已经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19世纪70年代,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这反映出德国()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整体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单选题()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A乔治•黑格尔B亚当•斯密C邦雅曼•贡斯当D伊曼努尔•康德
多选题以下哪些是正确的说法()A德国改变移民政策,为国外高级技术人才“开绿灯”B2009年初,德国开始下调了外国高级人才直接获得德国无限期居留许可的收入标准,从6.48万欧元减少到4.64万欧元C德国企业对各类人才的科学化管理、专业化培养、目标式培训是德国专业技术人才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技术基础D为维护国家的科技地位,德国政府出资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医疗设施
单选题爱因斯坦在1933年3月28日主动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辞呈。辞呈上写道:“鉴于德国目前的状况,我不得不放弃在普鲁士科学院的职务。”“德国目前的状况”主要指()A德国纳粹分子迫害犹太人B德国科学研究的气氛不浓C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D德国发生经济危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