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时,发现黑色混浊物与眼位同向运动,病灶位于晶状体前方。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时,发现黑色混浊物与眼位同向运动,病灶位于晶状体前方。


相关考题:

女,5岁,2岁时发现内斜视。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1;眼位,左眼+15°;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眼底未发现明显异常;同视机检查不合作;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中度远视。为观察眼位变化情况,至少戴镜多长时间A、1个月B、2个月C、3~6个月D、3个月E、1年

直接眼底镜聚焦检查时,方法正确的是()。 A.补偿透镜调整至+10.00开始检查B.距受检眼10cmC.患者注视前方可观察视盘D.观察黄斑宜用大投照野观察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见到瞳孔区呈暗红色,提示()。 A.玻璃体出血B.晶状体混浊C.视网膜脱离D.眼内肿瘤

直接眼底镜检查的后映照法,方法不正确的是()。 A.必须散瞳后检查B.距离被测眼25cmC.将可调光阑调整到大投照野D.要求在暗室检查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A.晶状体B.玻璃体C.角膜D.脉络膜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见到瞳孔区呈黑色无反光,提示()。 A.玻璃体出血B.晶状体混浊C.视网膜脱离D.眼内肿瘤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发现黑色混浊物位置固定不变,病灶位于()。 A.晶状体前方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浅表D.角膜表面

直接眼底镜检查的后映照法,方法正确的是()。 A.必须散瞳后检查B.距离被测眼25cmC.将可调光调整到小投照野D.将补偿透镜调整到-10.00mm

患儿,女,5岁。2岁时发现内斜视。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0.1。眼位:左眼+15°。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眼底未发现明显异常。同视机检查不合作。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中度远视。为观察眼位变化情况,至少戴镜多长时间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3~6个月E、1年对于此类患儿,矫正眼位的方法是A、早期手术B、如患儿不愿戴镜,可不戴镜观察C、坚持戴屈光矫正眼镜D、成人后手术E、单眼遮盖

后映照混浊物移向定位法用于分析眼内固定黑色浮游物的所在位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后映照法检查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位置固定不变,病灶位于()。 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

后映照法检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与眼位逆向移动变,病灶位于()。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

直接眼底镜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见到瞳孔区呈暗红色,提示()。A、玻璃体出血B、晶状体混浊C、视网膜脱离D、眼内肿瘤

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A、晶状体B、玻璃体C、角膜D、脉络膜

后映照混浊物移向定位法用于分析眼内固定黑色浮游物的所在位置。

后映照法检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与眼位同向移动变,病灶位于()。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病损时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损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

额中回后部病损时出现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损两眼向病灶对侧同向斜视。

单选题后映照法检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与眼位逆向移动变,病灶位于()。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

单选题后映照法检查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位置固定不变,病灶位于()。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

问答题患者,女性,5岁,2岁发现内斜视。体格检查:视力,右眼0.3,左眼0.1;眼位,左眼+15°;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眼底未见异常;散瞳验光结果为中度远视。为了观察该病例的眼位变化情况,该病人戴镜至少应该多久?

单选题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不能观察到的结构是()。A晶状体B玻璃体C角膜D脉络膜

判断题直接眼底镜采用后映照法观察时,发现黑色混浊物与眼位同向运动,病灶位于晶状体前方。A对B错

单选题直接眼底镜后映照法观察屈光介质时,见到瞳孔区呈暗红色,提示()。A玻璃体出血B晶状体混浊C视网膜脱离D眼内肿瘤

单选题女,5岁,2岁时发现内斜视。检查: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1;眼位,左眼+15°;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眼底未发现明显异常;同视机检查不合作;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为中度远视。为观察眼位变化情况,至少戴镜多长时间()A1个月B2个月C3~6个月D3个月E1年

判断题后映照混浊物移向定位法用于分析眼内固定黑色浮游物的所在位置。A对B错

单选题后映照法检查发现固定黑色混浊物,被测眼改变注视方向黑影与眼位同向移动变,病灶位于()。A晶状体浅表B晶状体后方C晶状体前方D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