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句中“取”用的是()。 A、直接引申义B、间接引申义C、假借义D、本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虽及,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句中“取”用的是()。

A、直接引申义

B、间接引申义

C、假借义

D、本义


相关考题:

《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句中的前置宾语是()。 A、南B、寡人C、昭王D、是

下列各句中“及”不表引申义的是()。 A、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B、公曰:“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C、病未及死,吾子勉之。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下列各句中有被动句式的是()。 A、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B、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C、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D、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句中“无乃不可乎”意思是()。 A.不是不可以吧B.恐怕不可以吧C.难道不可以吗D.不是不可以吗

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左传·庄公十九年》)句中“宫”意思是王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A、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B、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C、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D、提弥明死之。(左传?宣公二年)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A、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下列句子中"是"字用来强调宾语前置的是:A、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B、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C、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D、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世说新语·言语)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其中,“管”是:A.管道B.管理C.钥匙D.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