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一次腹泻暴发,在甲、乙、丙餐馆用餐者分别有85%、15%和55%发病,饮用公用水者95%发病。据此判断以下何者可靠A.传染来自甲餐馆,因其顾客发病率最高B.乙餐馆不是传染来源,因其顾客发病率最低C.传染来自供水源,因其发病比例最高D.传染来自甲或乙餐馆,或水源E.尚不能得出确定性结论,因未做暴露者与非暴露者间的比较

调查一次腹泻暴发,在甲、乙、丙餐馆用餐者分别有85%、15%和55%发病,饮用公用水者95%发病。据此判断以下何者可靠

A.传染来自甲餐馆,因其顾客发病率最高

B.乙餐馆不是传染来源,因其顾客发病率最低

C.传染来自供水源,因其发病比例最高

D.传染来自甲或乙餐馆,或水源

E.尚不能得出确定性结论,因未做暴露者与非暴露者间的比较


相关考题:

一次腹泻暴发调查表明:甲餐馆就餐者中发病者占35%,而乙餐馆为 15%,丙餐馆为25%;在饮用公用水的人中发病者占30%。据以上资料,下列哪个论述是正确的A.不能下结论,因未分析各餐馆可疑食物和公用饮水与发病的关系B.暴发来源于甲餐馆C.暴发来源不是乙餐馆D.暴发来源是公用饮水E.暴发来源是甲餐馆和公用饮水

以下各项不是经饮用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的是A、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者易发病。原居住区的病例多集中于儿童B、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C、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D、常受污染的水源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一次大量污染可导致暴发E、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等措施后可控制流行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主要有 A、大多有季节性升高,一般多见于夏秋季节B、发病者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C、如食物属一次性大量污染,用餐者中可呈暴发,并且病人临床症状常较重D、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E、当停供污染食物后,暴发即可很快平息

某大学有数百名学生突然去校医院看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一般每天5~8次),体温升高多在38℃以上。经调查,发病者中午都在学校食堂用餐,中午没有在食堂用餐者,没有发病。初步估计为食物中毒引起的暴发,如果派你去调查处理这次暴发,那么你需要采集的样品不包括下列哪项A、剩余的各种食物B、病人的呕吐物、粪便、血液、尿液C、食品加工用具、容器D、未发病同学的进食样品E、食品加工人员手拭子

调查一次腹泻暴发,在甲、乙、丙餐馆用餐者分别有85%、l5%和55%发病,饮用公用水者95%发病。据此判断以下何者可靠A.传染来自甲餐馆,因其顾客发病率最高B.乙餐馆不是传染来源,因其顾客发病率最低C.传染来自供水源,因其发病比例最高D.传染来自甲或乙餐馆.或水源E.尚不能得出确定性结论,因未做暴露者与非暴露者间的比较

某大学有数百名学生突然去校医院看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一般每天5~8次),体温升高多在38。C以上。经调查,发病者中午都在学校食堂用餐,中午没有在食堂用餐者,没有发病。初步估计为食物中毒引起的暴发,如果派你去调查处理这次暴发,那么你需要采集的样品不包括下列哪项A.剩余的各种食物B.病人的呕吐物、粪便、血液、尿液C.食品加工用具、容器D.未发病同学的进食样品E.食品加工人员手拭子

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居民饮用河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6.5%,而饮用地下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0.62%。控制疫情蔓延最有效的措施是A.对饮用水迅速采取氯化消毒B.迅速切断污染源C.隔离伤寒患者D.加强饮用水的净化E.停止供水

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居民饮用河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6.5%,而饮用地下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0.62%。控制疫情蔓延最有效的措施是A.加强饮用水的净化B.隔离伤寒患者C.停止供水D.迅速切断污染源E.对饮用水迅速采取氯化消毒

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居民饮用河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6.5%,而饮用地下水者的伤寒发病率为0.62%。控制疫情蔓延最有效的措施是A.隔离伤寒患者B.停止供水C.对饮用水迅速采取氯化消毒D.迅速切断污染源E.加强饮用水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