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使氢原子发射赖曼系(由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构成)中波长为1216Å的谱线,应传给基态氢原子的最小能量是()eV。
欲使氢原子发射赖曼系(由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构成)中波长为1216Å的谱线,应传给基态氢原子的最小能量是()eV。
相关考题: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生物材料中微量镉时,通常选择的分析线是A.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B.第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C.第三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D.第一激发态与第二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E.第一激发态与第三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在气体放电管中,用能量为12.2ev的电子去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此时氢原子所发射的光子的能量的可能值是( )。A.12.09ev和3.4evB.10.20ev和1.51evC.12.09ev,10.20ev和1.89evD.12.09ev,10.20ev和3.4ev
物质发射磷光对应的能级跃迁是()。A、分子从较高能级的激发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B、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C、分子从单线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D、分子从三线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生物材料中微量镉时,通常选择哪种分析线()。A、第一激发态与第二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B、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C、第三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D、第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E、第一激发态与第三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生物材料中微量镉时,通常选择的分析线是A、第一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B、第二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C、第三激发态与基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D、第一激发态与第二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E、第一激发态与第三激发态之间发射的共振线
下列分析线描述错误的是()A、分析线在测定某元素的含量或浓度时,所指定的某一特征波长的谱线,一般是从第一激发态状态下跃迁到基态时,所发射的谱线。B、每一种元素都有一条或几条最强的谱线,即这几个能级间的跃迁最易发生,这样的谱线称为灵敏线,最后线也就是最灵敏线。C、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叫共振发射线,简称共振线。D、每种元素均有数条谱线,由于在实际的光谱分析工作中不可能测量所有谱线,因此,应该从中选择灵敏度最高的共振原子线(也即最灵敏线)作为分析线。
在气体放电管中,用能量为12.1eV的电子去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此时氢原子所能发射的光子的能量只能是()。A、12.1eVB、10.2eVC、12.1eV,10.2eV和1.9eVD、12.1eV,10.2eV和3.4eV
根据玻尔理论,若将氢原子激发到n=5的状态,则()A、可能出现10条谱线,分别属四个线系B、可能出现9条谱线,分别属3个线系C、可能出现11条谱线,分别属5个线系D、可能出现1条谱线,属赖曼系
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射后能发射赖曼系(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各谱线组成的谱线系)的最长波长的谱线,至少应该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是()A、1.5 eVB、3.4 eVC、10.2 eVD、13.6 eV
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后能发射赖曼系(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各谱线组成的谱线系)的最长波长的谱线,至少应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是()。A、1.5eVB、3.4eVC、10.2eVD、13.6eV
已知氢原子从基态激发到某一定态所需能量为10.19eV,当氢原子从能量为-0.85eV的状态跃迁到上述定态时,所发射的光子的能量为()。A、2.56eVB、3.41eVC、4.25eVD、9.95eV
填空题H、He+、Li++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激发能量分别为()eV、()eV、()eV;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辐射的光子波长分别为()nm、()nm、()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