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物理学家()(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奥地利物理学家()(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关考题:

下列有关多普勒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介质中,若波源和观察者或两者同时相向(或相反)运动时,观察者可能接收到的频率不同于波源的频率。B. 多普勒效应是常见的物理现象C. 多普勒效应不会因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呈现不同的情形D. 多普勒效应已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首先发现多普勒效应的学者是 ( )A、德国人B、奥地利人C、法国人D、丹麦人E、美国人

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相对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是不同的,而且波源发出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之间的差异和波源的运动速度有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一声波波源相对媒质不动,发出的声波频率是υ0,设一观察者的运动速度为波速的1/2,当观察者迎着波源运动时,他接收到的声波频率是( )。A.2υ0B.12υ0C.υ0D.32υ0

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和观察者作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两者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升高,相互离开时则降低。根据上述定义,以下没有利用多普勒效应的是:A.多普勒导航B.激光测速仪C.彩超D.多普段摄影机

—声波波源相对媒质不动,发出的声波频率是v0,设一观察者的运动速度为波速的1/2,当观察者迎着波源运动时,他接收到的声波频率是:A. 2v0B.(1/2)v0C.v0D.3v0/2

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宇宙大爆炸学说是1948年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提出的。A、爱丁顿B、伽利略C、伽莫夫D、勒梅特

物理学家焦耳是哪个国家的人?()A、德国B、奥地利C、英国D、意大利

物理学家费米出生于哪个国家?()A、美国B、意大利C、德国D、奥地利

由于波源或观测者相对于介质运动,造成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在波源静止观察者运动的情况下,频率的改变是由于()A、观测者观测到的波数增加或减少造成的;B、波长的缩短或伸长;C、波速的增大或减小;D、能量的增大或减小。

多普勒效应--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是不同的,而且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之间的差值和波源运动的()有关。A、振幅B、频率C、速度

一声波波源相对媒质不动,发出的声波频率是V0。设以观察者的运动速度为波速的1/2,当观察着迎着波源运动时,他接收到的声波频率是()。A、2V0B、1/2V0C、V0D、3/2V0

DNA双螺旋结构首先是由物理学家发现的。

热电效应是1821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的,故称为()。

单选题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是哪个国家的人?()A德国B英国C奥地利D法国

单选题A t=0.10s时,质点P的速度方向向下B t=0.10s时,质点P的加速度大于质点O的加速度C 从t=0.10s到t=0.25s,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30cmD 若这列波的波源正在远离观察者,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发出的频率

填空题奥地利物理学家()(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判断题DNA双螺旋结构首先是由物理学家发现的。A对B错

单选题A t=0.10 s时.质点P的速度方向向下B t=0.10 s时.质点P的加速度大于质点Q的加速度C 从t=0.10 s到t=0.25 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D 若这列波的波源正在远离观察者,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发出的频率

单选题首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物理学家是(  ).A牛顿B欧姆C安培D奥斯特

单选题一声波波源相对媒质不动,发出的声波频率是υ0,设一观察者的运动速度为波速的1/2,当观察者迎着波源运动时,他接收到的声波频率是(  )。[2010年真题]A2υ0Bυ0/2Cυ0D3υ0/2

单选题物理学家焦耳是哪个国家的人?()A德国B奥地利C英国D意大利

判断题首先提出核外电子运动波动方程的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A对B错

填空题热电效应是1821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的,故称为()。

单选题物理学家费米出生于哪个国家?()A美国B意大利C德国D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