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学生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又不足,怎么办?有若建议将税收从20%减到10%,哀公道:20%税收尚且不够,减到10%,国库不更少了吗?有若回答,百姓足,国库岂能不足?百姓不足,国库能足吗?有若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有() ①税收收入并非必然与税率按同一方向增长或下跌 ②减轻百姓税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兼顾国家和百姓利益安排税收 ④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百姓收入按相反方向变动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学生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又不足,怎么办?有若建议将税收从20%减到10%,哀公道:20%税收尚且不够,减到10%,国库不更少了吗?有若回答,百姓足,国库岂能不足?百姓不足,国库能足吗?有若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有() ①税收收入并非必然与税率按同一方向增长或下跌 ②减轻百姓税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兼顾国家和百姓利益安排税收 ④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百姓收入按相反方向变动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相关考题:
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告于鲁哀公,请讨之。公日:“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左传》日:“孔子请伐齐,公日:‘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日:‘陈常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伐也。”’说者以为孔子岂较力之强弱,但明其义而已。能顺人心而行天讨,何患不克?使鲁君从之,孔子其使于周,请命乎天子,正名其罪。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予以为鲁之不能伐齐,三子之不欲伐齐,周之不能讨齐,通国知之矣。孔子为此举,岂真欲以鲁之半,力敌之哉?盖是时无君与陈氏等,孔子上欲悟哀公,下欲警三子。使哀公悟其意,必察三臣之擅国,思有以制之,起孔子而付以政,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使三子者警,必将日:鲁小于齐,齐臣弑君而欲致讨,吾三臣或如是,彼齐、晋大国,肯置而不问乎?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容斋随笔·孔子欲讨齐》给画横线字注音①陈成子弑齐简公②其正君君、臣臣之分不难也解释下列画横线词 ①之三子告,不可? 之: ②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 孙: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其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 ②惜其君臣皆不识圣人之深旨。洪迈认为,陈成子杀齐简公后,孔子向鲁哀公报告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学生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又不足,怎么办?有若建议将税收从20%减到10%;哀公道;20%税收尚且不够,减到10%,国库不更少了吗?有若回答;百姓足,国库岂能不足?百姓不足,国库能足吗?有若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有() ①税收收入并非必然与税率按同一方向增长或下跌 ②减轻百姓税负,可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③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兼顾国家和百姓利益安排税收 ④税率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百姓收入按相反方向变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回答题。孔子主张先“富之”,然后“教之”,是因为()A、理论是实践的先导B、矛盾具有特殊性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意识完全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单选题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
单选题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A周游列国B从事教育C在地方参政
单选题鄢陵之战中逃跑的国君是()。A齐顷公B郑成公C鲁僖公D宋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