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题引下线

名词解释题
引下线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防雷装置由( )组成。 A、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B、熔断器、引下线、接地装置C、引下线、接地装置、断路器D、引下线、接闪器、漏电开关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了()。A.建筑物的固定防雷设施B.建筑物内的防雷系统C.引雷装置D.接地装置

避雷针与( )应可靠连接,避雷针应采用( ),接地牢固,黄绿相间的接地标识清晰。设备,双接地引下线$; $接地极,双接地引下线$; $设备,单接地引下线$; $接地极,单接地引下线

为有效担负起引雷和泄雷任务。避雷针通常有接闪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A对B错

为了减小引下线的(),故引下线应沿最短接地路径敷设。

防雷接地施工质量控制应包括:()A、引下线连接检查B、引下线固定检查C、引下线防腐检查D、接地电阻检测

水切刮水性评价正确的是()A、新车下线≥4级B、耐久后≥5级C、新车下线≥5级D、新车下线≥6级

下列关于接闪器引下线描述正确的有()。A、引下线应镀锌B、焊接处应涂防腐漆C、引下线是防雷装置极重要的组成部分D、可以利用混凝大中钢筋作引下线

引下线应进行防腐处理,应使用铝导线或铜线作引下线。引下线截面锈蚀30%以上应更换。

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要求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A、1ΩB、5ΩC、10ΩD、30Ω

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或避雷器、引下线和()。A、蓄电池B、避雷针C、接地装置D、引雷器

接地装置是指()。A、接地引下线B、接地引下线和地上与应接地的装置引线C、接地体D、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的总和

移动基站综合防雷保护系统中的外部防雷保护包含()A、接闪器(引雷,防直击)B、引下线(引导,减感应)C、接地体(泄放,防反击)D、空间屏蔽(防感应)E、等电位连接(防击穿)

第一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设立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

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A、10B、15C、20D、30

避雷针下线和通信机房接地引下线距离应超过5M。

馈线自楼顶沿墙壁入室,若使用下线梯,则下线梯可以不接地。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由()A、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B、电涌保护器、引下线、接地装置C、避雷带、引下线、电容器D、避雷带、引下线、电感

在建筑物外设置引下线时,引下线应平直敷设,引一下线与各类平直敷设的信号线间隔不应小于()米。A、1.5B、1.6C、1.8D、1.9

接地验收接地引下线避雷针与接地极应可靠连接,采用(),接地牢固,黄绿相间的接地标志清晰。A、单接地引下线方式B、接地引下线方式C、双接地引下线方式D、多接地引下线方式

在电动机绕线时没有铜导线,改用铝导线时,如要保持电阻值不变,则其( )。A、槽满率较高,不易下线B、槽满率较低,容易下线C、槽满率不变,下线正常D、槽满率不变,不易下线

单选题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要求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A1ΩB5ΩC10ΩD30Ω

多选题引下线安装工程验收时,应进行哪些检测()。A检测引下线的平均间距;B检查引下线的敷设、固定、防腐、防机械损失措施;C检查明敷引下线防接触电压、闪络电压危害的措施;D检测在引下线上附着其他电气线路的防雷电波引入措施。

单选题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或架空接闪网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A10B15C20D30

填空题第一类、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独立避雷针、架空避雷线或架空避雷网应设立接地装置,每一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Ω。

单选题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由()A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B电涌保护器、引下线、接地装置C避雷带、引下线、电容器D避雷带、引下线、电感

单选题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或避雷器、引下线和()。A蓄电池B避雷针C接地装置D引雷器

单选题水切刮水性评价正确的是()A新车下线≥4级B耐久后≥5级C新车下线≥5级D新车下线≥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