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A、三百次B、四百次C、五百次D、六百次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 A、三百次
- B、四百次
- C、五百次
- D、六百次
相关考题: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C.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D.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刑事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规定,以()定罪处罚。 A、故意伤害罪B、寻衅滋事罪C、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D、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2013年,国家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指出,“网络诽谤”犯罪标准之一是诽谤信息被转发的次数达到( )。A.5次以上B.50次以上C.500次以上D.5000次以上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构成“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浏览次数达到3000次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300次C、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十分痛苦的D、2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行为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中“情节严重”的情形。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B、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C、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D、三年内曾因诽谤受过刑事处罚,又诽谤他人的E、盗用个人的电信账号和密码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A、一千次、五百次B、五千次、五百次C、五百次、一千次D、五百次、五千次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可构成诽谤罪。这说明()。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C、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D、公民应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的原则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到500次以上的,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A、10000次B、5000次C、500000次D、100000次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人甚至有组织地造谣传谣,蓄意毁谤公民个人、策划网络热点事件,非法牟取暴利。网络谣言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以及该行为的入罪标准。其中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结合材料,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人甚至有组织地造谣传谣,蓄意毁谤公民个人、策划网络热点事件,非法牟取暴利。网络谣言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以及该行为的入罪标准。其中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针对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克服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伦理责任D、刑事责任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A、1000B、2000C、3000D、5000
2013年9月上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关于《解释》的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B、在网上辱骂恐吓他人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属寻衅滋事罪C、有偿对网站.论坛等经营类组织进行公关并删除不利于己的互联网信息属于正常经营行为,不构成犯罪D、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单选题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转发次数达到()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A三百次B四百次C五百次D六百次
判断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A对B错
单选题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伦理责任D刑事责任
填空题根据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的,将被依法追究()。
单选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A1000B2000C3000D5000
单选题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到500次以上的,属于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情形。A10000次B5000次C500000次D100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