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以下刊物不属于20世纪初湘籍留日学生所办的具较大影响的刊物()。A《游学译编》B《二十世纪之支那》C《洞庭波》D《湖南官报》

单选题
以下刊物不属于20世纪初湘籍留日学生所办的具较大影响的刊物()。
A

《游学译编》

B

《二十世纪之支那》

C

《洞庭波》

D

《湖南官报》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某刊物不愿让别的刊物随意转载其刊物上的文章,下列做法哪些是可行的?( ) A在刊物上发表上不得转载的声明B在每一篇文章都刊载作者不许转载的声明C在刊物的声明中载明所有作者均已授予本刊专有使用权D无须作任何声明

处方药广告()A.卫生行政和药监部门指定的刊物上介绍B.大众媒体刊物上介绍C.工商行政部门指定的媒体刊物上介绍D.生产企业可自行决定媒体刊物上介绍

学者王某在甲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王某并未声明不得转载和摘编,但甲刊物声明不得转载和摘编,后该学术论文被乙刊物转载,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未经王某同意,乙刊物不得转载B.未经王某同意,乙刊物可转载,但要支付报酬C.甲刊物已发表不得转载声明,故乙刊物转载构成侵权D.甲刊物虽发表不得转载声明,但对乙刊物转载不产生约束力

积极撰写稿件论文,正面宣传安健环工作。稿件被()采用的,按0-200元/篇奖励标准奖励。 A.公司级刊物B.市级刊物C.省级刊物D.国家级刊物

早期留日学生革命报刊中发行量最大的刊物是()。 A.《国民报》B.《湖北学生界》C.《浙江潮》D.《江苏》

以下不属于证券市场信息发布媒体的是( )。A.电视B.广播C.报纸杂志D.内部刊物

某单位有员工100 人,其中有42 人订阅了A 刊物,有55 人订阅了B 刊物,有43 人订阅了C 刊物;有15 人订阅了A 和B 刊物,有23 人订阅了B 和C 刊物,有12 人订阅了A 和C 刊物。那么该单位有多少人同时订阅了A、B、C 刊物?( )A、8B、10C、12D、14

处方药广告()A、不得在国家指定的医学专业刊物上发布B、不得在国家指定的药学专业刊物上发布C、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D、可以赠送医学专业刊物的形式向公众发布E、可以赠送药学专业刊物的形式向公众发布

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在刊物不在作者。

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A、在作者不在刊物B、在刊物不在作者C、既不在刊物也不在作者

《杜子春》发表在哪类刊物上?()A、妇女刊物B、科普刊物C、儿童读物D、文明开化刊物

处方药广告()A、卫生行政和药监部门指定的刊物上介绍B、大众媒体刊物上介绍C、工商行政部门指定的媒体刊物上介绍D、生产企业可自行决定媒体刊物上介绍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重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应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中文刊物最早登载“行情物价表”之类商情的刊物是()

组织内部刊物可分为()A、对外刊物B、混合型刊物C、国际刊物D、对内刊物E、公开刊物

直邮广告的形式以下不属于的是()。A、公告书B、内部刊物C、目录D、发布函

下列不属于信息资料管理的功能是()A、刊物文摘、编辑B、刊物统计、查询、汇编C、公文签收、登记D、刊号管理

李大钊、蔡元培所支持的由北京大学一部分师生所办的综合性刊物《新潮》创刊的时间是()。A、1921年B、1919年C、1918年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创办了哪些面向工人的刊物?这些刊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台湾地区出现过的唯一一本正式科幻刊物是哪一本刊物?

单选题直邮广告的形式以下不属于的是()。A公告书B内部刊物C目录D发布函

单选题李大钊、蔡元培所支持的由北京大学一部分师生所办的综合性刊物《新潮》创刊的时间是()。A1921年B1919年C1918年

多选题某刊物不愿让别的刊物随意转载其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下列做法哪些是可行的()A在刊物上发表不得转载的声明B在每一篇文章上都刊载作者不许转载的声明C在刊物的声明中载明所有作者均已授予本刊专有使用权D不须作任何声明

填空题中文刊物最早登载“行情物价表”之类商情的刊物是()

单选题超过刊物退稿时间而突然发稿形成一稿两投,责任()。A在作者不在刊物B在刊物不在作者C既不在刊物也不在作者

单选题《杜子春》发表在哪类刊物上?()A妇女刊物B科普刊物C儿童读物D文明开化刊物

多选题关于嘉道年间的湘籍经世派,下列说法正确的()。A嘉道年间的湘籍经世派是当时知识分子中较为清醒和较具见识的一群。B湘籍经世派探究边疆史地,研讨钱谷兵刑、漕盐河农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经世实政,并且讥切时政,倡言变法。C湘籍经世派生活在19世纪初封闭的中国社会,还无法接触到界外的近代新文化,他们的“更法”、“改制”,还只是以“古”改“今”,托“古”改“今”。D湘籍经世派正视现实,立足经世,崇尚变革的政治学术态度,却确实为西方叩开中国的大门后接纳、包融近代新文化创造了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