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已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距离d=50m,求:覆盖次数n=?

问答题
已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距离d=50m,求:覆盖次数n=?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用96道地震仪单边发炮,12次覆盖,道间距是50m,每放一炮排列向前移动()道。 A.2B.4C.6D.8

计算题:已知某观测系统为:0£­625£­3000m,且道间距为25m,求接收道数?

用120道地震仪中间对称放炮多次覆盖,道距是25m,偏移距是25m,炮距50m,则覆盖次数是()。 A.15次B.20次C.30次D.60次

已知某悬挂点等高耐张段的导线型号为LGJ-185/30,代表档距lo为50m,计算弧垂fo为0.8m,采用减少弧垂法减少12%补偿导线的初伸长。现在档距lc为60m的距离内进行弧垂观测。求弧垂f为多少应停止紧线?

三角高程测量时,正觇观测意为由已知点观测未知点求算未知点的高程;反觇观测意为由()来求算未知点的高程A、已知点观测已知点B、未知点观测已知点C、未知点观测未知点D、已知点观测未知点

已知:地球半径为R,仪器至立尺点的距离为4m,求: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读数的影响误差?

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V 知:M=120,n=30,3200-225-0. 求:V=?

计算覆盖次数n 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的距离d=50m. 求:n=?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炮点和排列移动的距离是()的,而且是()移动.

已知仪器道数为240,观测系统为63000-325-0,炮间距离50m, 求:覆盖次数n.

测量导线与被跨越的通信线间的距离。仪器至线路交叉点的水平距离为50m,观测线路交叉处导线时的仰角为14°15′,观测线路交叉处通信线的仰角是5°18′,计算线路交叉跨越距离H?

计算题:已知坝内一扬压力观测孔口标高为262.40米,今测得孔口距孔内水面距离为10m,求孔内水面高程,若同时测得坝上下游水位分别为290m和240m,求该孔的渗压系数。

已知M=120;n=30,观测系统为3200-225-0, 求:炮点每次移动道数.

已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距离d=50m,求:覆盖次数n=?

若用△X表示道间距,n为覆盖次数,M为排列道数,则d为炮点和排列移动的().d=().

问答题计算覆盖次数n 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的距离d=50m. 求:n=?

问答题已知M点的高程HM=50.053m,N点高程HN=51.010m,求N点对M点的高差是多少?M点对N点的高差是多少?

问答题已知:地球半径为R,仪器至立尺点的距离为4m,求: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读数的影响误差?

填空题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炮点和排列移动的距离是()的,而且是()移动.

问答题如何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

填空题若用△X表示道间距,n为覆盖次数,M为排列道数,则d为炮点和排列移动的().d=().

问答题计算炮点和排列移动的道数V 知:M=120,n=30,3200-225-0. 求:V=?

问答题已知仪器道数为240,观测系统为63000-325-0,炮间距离50m, 求:覆盖次数n.

问答题计算题:已知坝内一扬压力观测孔口标高为262.40米,今测得孔口距孔内水面距离为10m,求孔内水面高程,若同时测得坝上下游水位分别为290m和240m,求该孔的渗压系数。

问答题已知与齿条啮合的齿轮转速n=100r/min,齿数Z=20,模数m=3mm。求齿条的移动速度。

问答题已知A点坐标XA=500m,YA=200m,直线AB的距离DAB为1000m,αAB=30°,求B点的坐标(XB,YB)?

问答题已知M=120;n=30,观测系统为3200-225-0, 求:炮点每次移动道数.

问答题已知:仪器道数M=240,观测系统为6300-325-0,炮点移动距离d=50m,求:覆盖次数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