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P实现了不同VLAN在多条Trunk链路上的负载分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MSTP实现了不同VLAN在多条Trunk链路上的负载分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相关考题:

下面关于虚拟局域网中继(VLAN Trunk)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VLAN Trunk是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在的物理链路上传输多个VLAN信息的一种技术B) VLAN Trunk的标准机制是帧标签C)目前通常采用的VLAN协议有LSL、IEEE802.10和国际标准1EEE802.1QD)在交换设备之间实现Trunk功能,VLAN协议可以不同

Trunk和单臂路由在VLAN通讯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Trunk可以使不同Vlan互通B、Trunk可以使不同交换机的相同Vlan互通C、不同Vlan间的互通可以通过单臂路由实现D、不同交换机的相同Vlan互通必须通过单臂路由实现

● 如果两个交换机之间设置多条 Trunk,则需要用不同的端口权值或路径费用来进 行负载均衡。默认情况下,端口的权值是 (55) 。在如图的配置下, (56)(55) A.64 B. 128 C. 256 D. 1024(56)A. VLAN1 的数据通过Trunk1,VLAN2 的数据通过Trunk2B. VLAN1 的数据通过Trunk1,VLAN3 的数据通过Trunk2C. VLAN2 的数据通过Trunk2,VLAN4 的数据通过Trunk1D. VLAN2 的数据通过Trunk2,VLAN3 的数据通过Trunk

以下关于虚拟局域网中继(VLAN Trunk)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VLAN Trunk是在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存在的物理链路上传输多个VLAN信息的一种技术B.VLAN Trunk的标准机制是帧标签C.在交换设备之间实现Trunk功能,VLAN协议可以不同D.目前常用的vlan协议有ISL、IEEE802.10和国际标准IEEE802.1Q

CIST是MSTP中的概念,但CIST是单生成树,不能实现负载分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为实现MSTP多生成树的负载分担功能,一定要配置多个域。()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关于生成树的描述正确的是()。 A.RSTP不能实现STP的功能B.MSTP可以实现不同的VLAN创建不同的生成树C.MSTP不需要选择根桥D.RSTP只有防止环路的功能,没有链路备份的功能

二层交换机VLAN Trunk技术的优点有()。 A.可以提高链路的带宽利用率B.可以节省端口资源C.Trunk技术可以提供负载分担功能D.能够简化管理

以下关于Trunk 端口、链路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 Trunk 端口的PVID 值不可以修改B. Trunk 端口接收到数据帧时,当检查到数据帧不带有VLAN ID 时,数据帧在端口加上相应的PVID值作为VLAN IDC. Trunk 链路可以承载带有不同 VLAN ID的数据帧D. 在 Trunk 链路上传送的数据帧都是带VLAN ID 的

一台交换机上创建了VLAN3、VLAN4和VLAN5。Trunk链路上没有使能GVRP。当Trunk接口上收到VLANID为6的帧时,该端口如何处理?() A.泛洪到所有VLANB.仅泛洪到VLAN1C.泛洪到所有Trunk端口D.丢弃

如果两个交换机之间设置多条Trunk,则需要用不同的端口权值或路径费用来进行负载均衡。在如图 6-4所示的配置下,(21)。A.VLANl的数据通过Trunk1,VLAN2的数据通过Trunk2B.VLANl的数据通过Trunk1,VLAN3的数据通过Trunk2C.VLAN2的数据通过Trunk2,VLAN4的数据通过Trunk1D.VLAN2的数据通过Trunk2,VLAN3的数据通过Trunk1

以下关于Trunk 端口、链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Trunk 端口的PVID 值默认为1,并可以修改B. Trunk 端口接收到数据帧时,当检查到数据帧不带有VLAN ID 时,数据帧在端口加上相应的PVID 值作为VLAN IDC. Trunk 链路可以承载带有不同VLAN ID 的数据帧D. 在Trunk 链路上传送的数据帧都是带VLAN ID 的

由于园区网中部署了多个VLAN,因此工程师会将交换机之间的链路配置为Trunk,以标记的方式承载不同VLAN的流量。对于锐捷交换机的Trunk接口,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默认不传输VLAN1的信息。B、默认传输vlan1的数据,并且vlan1的数据不带tag。C、默认传输从0-4095的所有的VLAN。D、默认传输该交换机上配置的所有的vlan。E、交换机接口默认模式为Trunk。

一台交换机上创建了VLAN3、VLAN4和VLAN5。Trunk链路上没有使能GVRP。当Trunk接口上收到VLANID为6的帧时,该端口如何处理?()A、泛洪到所有VLANB、仅泛洪到VLAN1C、泛洪到所有Trunk端口D、丢弃

以下关于PBR(polic-based-route,基于策略的路由)负载分担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PBR可以根据路由的下一跳不同,在出接口实现负载分担B、PBR可以根据数据流的承载业务不同,在出接口实现负载分担C、PBR可以根据报文的源地址不同,在出接口实现负载分担D、PBR可以根据报文长度不同,在出接口实现负载分担

CIST 是MSTP 中的概念,但CIST 是单生成树,不能实现负载分担。

为实现MSTP 多生成树的负载分担功能,一定要配置多个域。

以下关于Trunk端口、链路的描述正确的是()A、Trunk端口的PVID值不可以修改B、Trunk端口接收到数据帧时,当检查到数据帧不带有VLAN ID时,数据帧在端口加上相应的PVID值作为VLAN IDC、Trunk链路可以承载带有不同VLAN ID的数据帧D、在Trunk链路上传送的数据帧都是带VLAN ID的

关于MSTP和RSTP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有()。A、MSTP继承了RSTP中的所有快速B、MSTP可以实现VLAN间的负载分担C、MSTP和RSTP的使用的BPDU格式相同D、MSTP和RSTP中端口的状态和角色完全相同

关于STP、RSTP和MSTP,说法正确的是()A、MSTP兼容STP和RSTPB、STP不能快速收敛,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来阻塞的端口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变为转发状态C、RSTP是STP协议的优化版。端口进入转发状态的延迟在某些条件下大大缩短,从而缩短了网络最终达到拓扑稳定所需要的时间D、MSTP可以弥补STP和RSTP的缺陷,它既能快速收敛,也能使不同VLAN的流量沿各自的路径转发,从而为冗余链路提供了更好的负载分担机制

关于MSTP,说法正确的有()。A、MSTP在802.1s中定义^其既可以满足快速收敛,又可以实现负载分担B、MSTP的基本思想是为每一个VLAN计算一颗生成树,每一颗树对应一个生成树实例C、MSTP中一个生成树实例可以包含多个VLAND、MSTP中一个VLAN可以根据^要映射到多个生成树实例

在RSTP网络环境中,如果组成一个物理环路的两条链路分别属于不同VLAN内,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RSTP计算完成后,流量会自动在两条链路上进行负载分担。B、RSTP会自动断开其中一条链路。C、通过配置RSTP特殊功能,可以使流量在两条链路上进行负载分担。D、RSTP不能正常工作。

关于生成树的描述正确的是()A、RSTP不能实现STP的功能B、MSTP可以实现不同的VLAN创建不同的生成树C、MSTP不需要选择根桥D、RSTP只有防止环路的功能,没有链路备份的功能

把VLAN20从中继链路中删除的命令是()A、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vlan remove 20B、switch(config-if)#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remove 20C、switch(config)#switchport trunk vlan remove 20D、switch(config)#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pruning 20

在一个Trunk内,通过对各成员链路配置不同的权重,可以实现流量负载分担。负载分担分为逐流负载分担和逐包负载分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逐流负载分担不能保证包的顺序,也不能保证带宽利用率。B、逐包负载分担能保证带宽利用率,但不能保证包的顺序。C、逐流负载分担能保证包的顺序,也能保证带宽利用率。D、逐包负载分担能保证带宽利用率,也能保证包的顺序。

多选题关于链路聚合的分类下面描述错误的是()A根据是否启用链路聚合控制协议分为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和LACP协议链路聚合两种B动态LACP模式下所有活动接口都参与数据的转发,分担负载流量,因此成为负载分担模式C静态LACP模式下,Eth-Trunk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都是由手工配置完成的,但与手工负载分担模式链路聚合不同的是,该模式下LACP协议报文参与活动接口的选择D动态LACP模式下,Eth-Trunk的建立,成员接口的加入,活动接口的选择需要手工配置

单选题以下关于虚拟局域网中继(VLAN Trunk)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VLAN Trunk是在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存在的物理链路上传输多个VLAN信息的一种技术BVLAN Trunk的标准机制是帧标签C在交换设备之间实现Trunk功能,VLAN协议可以不同D目前常用的VLAN协议有ISL。、IEEE 802.10和国际标准IEEE 802.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