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 A、1.5B、2C、3D、3.5

《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

A、1.5

B、2

C、3

D、3.5


相关考题:

当建筑物有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物,如屋顶间、女儿墙等时,由于这些建筑物的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反应随之加大。这种现象称为“鞭端效应”。()

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局部有突出屋面的小建筑的地震作用时,应将小建筑物上的地震作用乘以增大系数,抗震规范规定该增大系数取为()。A、2B、3C、3.5D、4

如何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于突出屋面的小塔楼地震作用及其作用效应如何计算?

砌体房屋抗震计算时,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哪一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A)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其底层的纵向和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均应乘以增大系数(B)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其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数8n=0.2(C)在楼层各墙段间进行地震剪力分配时,当墙段的高宽比h/b(D)对自承重墙体进行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其受剪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0.75

某四层砖砌体房屋的首层平面、剖面及屋顶间平面如图4-27。其中的屋顶间位于③、④轴间。抗震设防烈度8度,采用预制混凝土楼盖,横墙承重,首层底部固定于室外地面以下500mm。已知集中于各楼、屋盖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5=150kN,G4=1450kN,G3=G2=2400kN,G1=27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屋顶层的地震剪力最接近于( )kN。A..40B..60C..80D..120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主张,其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 对竖向荷载沿平面均匀分布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平面中部(B) 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各墙肢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乘以大于1.0的增大系数采用(C) 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剪力墙构成的某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D)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下列关于扭转耦联效应的叙述中,()是错误的。A.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对称的结构,可以不考虑扭转耦联效应B.对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地扭转影响C.对于任何结构的抗震设计,都要考虑扭转耦联效应的措施D.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可以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但是对其平行于地 震作用的边榀的地震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1、底部剪力法中关于附加地震作用的计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结构都需要考虑附加地震作用B.附加地震作用均匀分配到结构各层C.如果屋顶有突出建筑时,附加地震作用应加到该突出建筑上D.计算剪力时,附加地震作用往下传递

什么叫“鞭端效应”?对此类现象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地震作用效应作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