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美、中日建交》一、考题回顾

初中历史《中美、中日建交》
一、考题回顾



参考解析

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教师多媒体展示美国著名总统的照片,组织学生评选“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尼克松总统。
教师引导设疑:历史上尼克松和周恩来总理历史性的握手,使得中美关系走近了一步,他也因此成为“最有中国缘的美国总统”,大家知道中美关系在当时是怎样的吗?除了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又如何呢?由此顺势导入新课。教师资格考试考前黑钻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美关系
过渡:要想了解当时的中美关系,还是先要去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1.背景
教师讲述并设问:新中国的成立其实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但是在新中国初期,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20世纪70年代初。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材料并提问:为什么会是在这一时期?大家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局势和美国的角度来思考一下。



学生归纳:第一,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发展和作用,因此需要改变原来的外交政策,缓和中美关系。第二,从材料中“西欧、日本崛起”“美苏争霸中,美国力不从心”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了冲击。
教师补充讲解:不光如此,在当时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因此中国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政策。
过渡:在这一形势之下,既然美国已经抛出了友好交往的“橄榄枝”,中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2.表现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纪录片和图片,并提问:从中归纳一下中美为缓和国家关系展开了什么活动?这一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乒乓外交”算是开了一个好头,那中美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呢?大家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来。
学生归纳如下: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图片,并补充讲述: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宣告着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中美之间长达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



过渡: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其中就有日本。日本是怎么做的呢?
(二)中日关系
教师播放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新闻报道,并提问:这一事件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反映出日本想要缓和中日关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中日联合声明》历史图片,并讲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与中国签订了协定,这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教师设问:随着中美、中日的改善,当时中国的外交事业获得了哪些成就呢?
学生回答: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引发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教师补充:从1971年基辛格访华到1972年止,相继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外交事业一片红火。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进行情感升华,感受国家强大推动外交关系改善。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当今中国与美国、日本在外交上出现的摩擦,如中美贸易争端,美国把华为列入黑名单等,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中美关系缓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打开了5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困境,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3)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有利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4)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作为历史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参考答案】
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常用的引起学生对课程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采用创设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所以历史教学可以采用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2)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抓住关键性的内容,突出问题实质。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其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相关考题:

中美两国是何时建交的?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成就有( )A.中法建交B.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C.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D.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下列有关我国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改革运动展开—西藏和平解放—中美建交B.中美建交—中日建交—改革开放C.唐山大地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宁夏回族自治区

从尼克松访华到两国正式建交期间,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签署并公开发表了( )。A. 《上海公报》B. 《中美互不侵犯条约》C. 《八一七公报》D. 《中美建交公报》

建国六十年,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下列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改革运动展开—西藏和平解放—中美建交B.中美建交—中日建交—改革开放C.唐山大地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日建交—改革开放—宁夏回族自治区

建国六十年,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沧桑巨变。下列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一西藏和平解放一中美建交B.中美建交一中日建交~改革开放C.唐山大地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日建交一改革开放一宁夏回族自治区

1971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是()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右图是中美建交纪念磁盘。磁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间是() 右图是中美建交纪念磁盘。磁盘正面标有1979年字样,该时间是()A.尼克松访华时间B.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时间C.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D.该磁盘的制作时间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中法建交,中美建交,中日建交B.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北京申奥成功C.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朝战争,西沙之战 .D.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地位

简述中日建交公报的主要内容

中美建交是在哪一年?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当天,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请问中美()年()月()日建交。

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春交会向38户美商发出邀请,应邀到会42人,这是中美贸易中断20多年后美商首次到中国参会。与这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A、中日关系改善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中美正式建交D、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中日于1972年建交。

1971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是()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C、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三原则

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双方外交关系。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中美、中日建交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由著名外交题材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历经十多年努力,大型外交纪实文学著作《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全部出版。丛书后两部《解冻在1972》及《起航在1979》围绕中国同一外交主题纪实。这两部是关于()A、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B、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C、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D、中日建交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书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正式加入WTO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19年1月10日,纪念()4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并致辞。A、中美建交B、中日建交C、中英建交D、中法建交

中美建交于1959年。

判断题中日于1972年建交。A对B错

名词解释题中美建交三原则

单选题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正式加入WTO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有人用“三喜临门”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其中包括()a、中日建交b、中美建交c、中国重返联合国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abcBabdCbcdDacd

判断题中美建交于1959年。A对B错

单选题2019年1月10日,纪念()4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出席并致辞。A中美建交B中日建交C中英建交D中法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