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人口的迁移2.内容: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答辩题目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



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解析

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设问】“民工潮”和“春运”等,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居住地的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都属于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承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P9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环节三:小结作业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相关考题:

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是( )A.总迁移率B.迁移率C.净迁移率D.总和迁移率

人口总迁移率是指迁移的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计算公式为( )。A.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B.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C.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时期的平均人口×1000‰D.总迁移率=(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时期的总人口×1000‰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是()A.黄河流域人口大增B.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C.人口向南方迁移D.人口向山区迁移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总迁移率是指()。A.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B.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C.迁出人口的比例D.迁人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人口迁移?如何对人口迁移进行分析?

下面哪些表述说明了人口移动的规律:()A、改善生活是迁移的动力B、城市中的富有人口移住乡村C、迁移人口中女性多、青年多D、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E、人口迁移的圈层递补现象

按人口迁移(),可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简述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变动)。

总迁移率是指()A、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B、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C、迁出人口的比例D、迁入人口的比例

一定时期的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是()A、总迁移率B、迁移率C、净迁移率D、总和迁移率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只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C、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D、国内人口迁移仅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是()A、黄河流域人口大增B、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C、人口向南方迁移D、人口向山区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划分,有政治性迁移、经济性迁移和社会性迁移。

迁移数的规模大小主要由()、()、净迁移人口及总迁移人口等指标来表明,这些指标是反映人口迁移数的基本指标。

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空间形式之一的是()。 A、地区迁移B、国际人口迁移C、短距离迁移D、长短离迁移

单选题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空间形式之一的是()。A地区迁移B国际人口迁移C短距离迁移D长短离迁移

多选题下面哪些表述说明了人口移动的规律:()A改善生活是迁移的动力B城市中的富有人口移住乡村C迁移人口中女性多、青年多D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E人口迁移的圈层递补现象

问答题阅读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内容。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的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旱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现象。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都促进人口发生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促使上千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针对课标要求,试对本节课教学给出活动建议。

单选题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影响是()A黄河流域人口大增B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C人口向南方迁移D人口向山区迁移

问答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如何对人口迁移进行分析?

单选题总迁移率是指()A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B迁移的总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千分比C迁出人口的比例D迁入人口的比例

单选题总迁移率是指( )。A迁移的总人口占该时期的平均人口的百分比B迁移的总人口占该时期的平均人口的千分比C迁出人口的比例D迁人人口的比例

问答题阅读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内容。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环境的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因旱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现象。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不论是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向新大陆的迁移,还是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地区性武装冲突都促进人口发生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促使上千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依据活动建议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

填空题迁移数的规模大小主要由()、()、净迁移人口及总迁移人口等指标来表明,这些指标是反映人口迁移数的基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