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之名,首见于A.《内经》B.《三因极?病症方论》C.《景岳全书》D.《金匮要略》E.《医林改错》

盗汗之名,首见于

A.《内经》
B.《三因极?病症方论》
C.《景岳全书》
D.《金匮要略》
E.《医林改错》

参考解析

解析:考点:1.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2.源流:《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战汗、绝汗等。《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朱丹溪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3.西医病名: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及盗汗。

相关考题:

癃闭之名首见于A、《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难经》E、《干金要方》

盗汗多见于( )。

堕胎之名最早见于A、《金匮要略》B、《脉经》C、《诸病源候论》D、《医宗金鉴》E、《景岳全书》

岭南之名,最早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咯血伴发热、盗汗、消瘦,见于________。

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掌握(),实际上等于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朝中官僚为争首辅相互攻讦。

行书之名的出现,最早见于()。A、三国B、南北朝C、晋代D、隋朝

“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编的()。

阴道之名,最早见于()A、《脉经》B、《内经》C、《难经》D、《金匮要略》E、《诸病源候论》

“小说”之名,始见于()。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伏暑之名首见于()A、《三时伏气外感篇》B、《医学入门》C、《丹溪心法附余》D、《和剂局方》

"脑风"、"首风"之名首见于()A、《证治准绳》B、《普济方》C、《内经》D、《丹溪心法》E、以上都不是

“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

填空题“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编的()。

单选题“小说”之名,始见于()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单选题"脑风""首风"之名首见于:()A《证治准绳》B《素问》C《普济方》D《丹溪心法》E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风水”之名最早见于(  )。ABCDE

填空题明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掌握(),实际上等于没有丞相之名的丞相,朝中官僚为争首辅相互攻讦。

填空题伏暑之名,首见于()代,书名();正式定伏暑病名,最早见于()代,书名()。

填空题“大历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