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Ka=6.2×10)可用下列哪一种方法滴定测定其含量( )A.直接滴定法B.双相酸碱滴定法C.返滴定法D.置换滴定法E.以上方法均可

苯甲酸(Ka=6.2×10)可用下列哪一种方法滴定测定其含量( )

A.直接滴定法
B.双相酸碱滴定法
C.返滴定法
D.置换滴定法
E.以上方法均可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苯甲酸钠的含量测定可采用()。 A、双相滴定法B、非水碱量法C、直接中和滴定法D、水解后剩余滴定法

《中国药典》采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其所用的溶剂体系为___。

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 )。

均为0.1mol/L的下列物质,不能用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的是() A、NaCN(Ka=6.2×10-10)B、xNaAc(Ka=1.7×10-10)C、HCOONa(Ka=1.8×10-4)D、CH3NH2Ka=2.3×10-11)

苯甲酸钠( )A、溴量法B、碘量法C、双相滴定法D、两步滴定法E、沉淀滴定法;下列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为

对于弱碱类药物及其盐的含量测定,国内外药典多采用下列哪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A、酸碱滴定法B、非水滴定法C、铈量法D、碘量法E、亚硝酸钠滴定法

苯甲酸钠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直接滴定法B.水解后剩余滴定法C.双相滴定法D.两步滴定法

水合氯醛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测定含量( )A.配位滴定法B.亚硝酸钠法C.碘量法D.酸碱滴定法E.高碘酸钾法

硼酸(Ka=7.3×10)中国药典2000年版采用哪种方法测定其含量( )A.直接滴定法B.置换滴定法C.返滴定法D.双相酸碱滴定法E.以上方法均可

维生素C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测定含量( )A.溴量法B.沉淀滴定法C.亚硝酸钠法D.配位滴定法E.碘量法

某一弱酸的浓度为Ca,其电离常数为Ka,当下列哪一种情况时,该弱酸才可以用强碱直接滴定?( )A.Ca·Ka≥10﹣6B.Ca·Ka≥10﹣8C.Ca·Ka≥10﹣10D.Ca·Ka>10﹣10E.Ca·Ka<10﹣10

在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时,用乙醚萃取的物质是 A .苯甲酸钠 B .苯甲酸C .甲基橙 D .盐酸 E .氯化钠

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乙醚液中可增大滴定的突跃B、滴定过程中产生的苯甲酸不溶于水C、以甲基橙为指示剂D、终点时水相显橙红色E、析出的苯甲酸在水中酸性较强时影响滴定终点

用双相酸碱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时,选用下列哪一种指示剂?()A、结晶紫B、酚酞C、甲基橙D、甲基红E、甲酚红

用双相酸碱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时,选用下列哪一种指示剂()A、结晶紫B、酚酞C、甲基橙D、甲基红

简述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

下列物质中()必须用非水滴定方法测定含量。A、苯酚(Ka=1.1×10-10)B、乙二胺(Kb1=8.5×10-5;Kb2=7.1×10-8)C、氨水(Kb=1.8×10-5)D、丙酸(Ka=1.34×10-5)

以NaOH滴定H3PO4(Ka1=7.5×10-3,Ka2=6.2×10-8,Ka3=5×10-13)至生成NaH2PO4时溶液的pH为()。A、7.7B、18.7C、9.8D、10.7

下列物质中,()可在非水酸性溶液中直接滴定。A、苯甲酸(已知在水中的Ka=6.2×10-5)B、NaAc(已知在水中的KHAc=1.8×10-5)C、苯酚(已知在水中的Ka=1.1×10-10)D、NH4+(已知在水中的Kb=1.8×10-10)

以NaOH滴定H3PO4(Ka1=7.5×10-3,Ka2=6.2×10-8,Ka3=5.0×10-13)至生成Na2HPO4时,溶液的pH应当是()。A、4.33B、12.3C、9.75D、7.21

如何用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的含量?说明测定原理和方法?

草酸钠溶液因其水解呈碱性,且其弱酸的电离常数,Ka1=5.9×10-2,若Cb=0.1mol/l,则C×Ka1=5.9×10-3≥10-8,因而可以直接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其含量。()

用双相滴定法测定含量的药物为()A、阿司匹林B、对乙酰氨基酚C、水杨酸D、苯甲酸E、苯甲酸钠

强碱滴定弱酸时,下列情况中,可直接滴定的是()A、Ca=0.1mol/LB、Ka=10-7C、Ca•Ka≥10-8D、Ca•Ka<10-8

单选题下列哪一种酸不能用NaOH溶液直接滴定?()AHCOOH(Ka=1.77×10-4)BH3BO3(Ka=7.3×10-10)CHAc(Ka=1.76×10-5)DH2C4H4O4(Ka1=6.4×10-5,Ka2=2.7×10-6)EC6H5COOH(Ka=6.46×10-5)

单选题用双相酸碱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时,选用下列哪一种指示剂?()A结晶紫B酚酞C甲基橙D甲基红E甲酚红

问答题简述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