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 【背景链接】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综合分析】 1. 原因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2.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
【背景链接】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综合分析】
1. 原因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2.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背景链接】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综合分析】
1. 原因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2.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保护传统村落是一本“好账”政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驾驶员”也是管理员。算账应是政府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在古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千村一律”式的发展的案例比比皆是,最终导致了古村落文化的遗失。从短期来看,保护古村落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是我们的乡愁所在,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在古村落发展和保护中算好这笔长远账。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算好“发展账”。目前,在古村落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拆除古建筑、古文物,破坏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仅仅只是为了当前的经济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古村落来说,“渔”决定着未来是否能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古村落,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当地的村落文化。大力发展村落特色文化,保证古村落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发展。这也就是授之于“渔”。所以,当地政府要积极的转变发展思路,对发展手段进行创新,制定出既符合保护古村落的目的,又能够带动当地发展的策略。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算好“资金账”。传统的古村落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有的地方将传统古村落进行现代化植入,失去了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甚至有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直接对于古村落进行改造,力度之大令人咋舌。对于这些被毁坏的古村落,日常的维修和维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程,但所需资金也是一笔“巨款”。资金的缺位,使得古村落的保护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地方部门需要算好资金这笔明白账,让保护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也能够付诸行动。保护传统村落,需要算好“生活账”。保护村落的意义在于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文化的流传主体还是要靠当地群众的支持。然而当下的古村落民众的生活却频频出现难以为继的状况。很多传承人为了生存,纷纷选择离开故土,而进城务工。由此,让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因为生活的无奈,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想要保护传统村落,当下亟需解决的是当地民众的生活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古村落,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农村文化已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事情。要给传统村落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未来,我们才能够拥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也能避免“何处再寻古村落”的悲叹。利用古村落讲好中国故事。
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主要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用来给我们看的”,冯骥才说。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而是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在当地能够获得生活来源,人们才会愿意继续留在村子里。当然在引入先进生活设施的同时,还要保证村落原有的结构基础不被破坏。这段文字意在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应:A.明确保护的主体B.吸引村民留在村中C.与经济发展相结合D.保存原有结构基础
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过去十年,中国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自然村中所包含的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等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结合材料,分析保护中国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消息,近日广西住建厅、文化厅、财政厅出台《加强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广西将按照“调查建档——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保护修缮——改善人居环境——适度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对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对重要而又闲置的历史建筑,将探索政府回购、社会认领保护等多渠道保护方式。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依据是()①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②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③是展现中华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④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单选题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文化信息被大量地记载于历史经典文献中。除了经典文献,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被代代相传地保存下来。传统村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文物,它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它比文字、文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保护传统村落对保护民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B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传承、保护民族历史文化C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现实体现D传统村落文化较之经典文献更能鲜活地展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