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参考解析

解析: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1)久病体虚:由于久病或原本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若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可引起气虚发热;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阴伤,无以敛阳,导致血虚发热;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治病过程中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导致阴虚发热。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脾肾阳气亏虚,虚阳外浮,导致阳虚发热。
(2)饮食劳倦: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3)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情志失调亦是导致瘀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在气机郁滞的基础上,日久不愈,则使血行瘀滞而导致血瘀发热。
(4)外伤出血:外伤以及出血等原因导致发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伤以及出血使血循不畅,瘀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瘀血发热。二是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血虚发热。
2.病机 上述病因引起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或因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伤阴,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虚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诊断要点】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
2.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史。
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类证鉴别】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辨证论治】
1.阴虚发热证
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清骨散加减。
常用药物: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等。
2.血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治法:益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等。
3.气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病机概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
4.阳虚发热证
主症: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病机概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
5.气郁发热证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等。
6.痰湿郁热证
主症: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概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枳实、陈皮、茯苓、通草、竹叶、黄连等。
7.血瘀发热证
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治法:活血化瘀。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等。
【预防与调护】
1.恰当的调摄护理对促进内伤发热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内伤发热患者应注意休息,发热体温高者应卧床。部分长期低热的患者,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
2.要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进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由于内伤发热的患者常卫表不固而有自汗、盗汗,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相关考题: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

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内伤发热调护

患者,女性,每因劳累后低热已数年。近来每日低热上午为著,伴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证属()。A、气虚型内伤发热B、血虚型内伤发热C、阴虚型内伤发热D、瘀血型内伤发热E、肝郁型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

何谓内伤发热?简述其辨证要点。

单选题患者,女性,每因劳累后低热已数年。近来每日低热上午为著,伴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证属(  )。A气虚型内伤发热B血虚型内伤发热C阴虚型内伤发热D瘀血型内伤发热E肝郁型内伤发热

问答题内伤发热病因病机